月读时分写作训练营邀请函

张丽人《采莲曲》:一个“肱”字引起的艳情官司

2020-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今思迟

张乔,也称张丽人。明朝万历年间广州一歌妓,清丽脱俗,卖艺不卖身。她敬慕才华艳发、悲歌慷慨的忧国忧民之士,和陈子壮、黎遂球、彭孟阳等岭南诗人来往密切,每有文酒聚会,常席奉笔砚。后与彭孟阳暗生情愫,有意百年之好。

可惜不久,张乔染病,香销玉殒,年近十九。

张乔死后,葬于广州白云山沙河镇梅花园。彭孟阳邀集诸名士,各为赋诗一首,并植花一本以表敬意。环墓栽下红梅、紫薇、木棉、含笑等近百种共762株,朝霞暮霭,芳香四溢,因称其墓为百花冢,又名张丽人墓。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莅临吊祭。

张丽人天性巧慧,善弹琴,工画兰竹,尤好诗词,留世《莲香集》一本。以前翻阅过一次,未足多奇。昨晚闲来取观,若有所觉,试解读一篇如下。

采莲曲

瞥见出花边 容与未肯前

侬肱生似藕 郎面恰如莲

风暖疑为雨 月明犹在烟

棹歌方欲歇 何处复相连

诗题《采莲曲》,这是写采莲归来的曲子。

“瞥见出花边 容与未肯前”

“出花边”,说采莲归来,这时就快要从莲花丛中泛舟出来了。

“容与”,犹豫不前的样子。看得出,采莲女还沉浸在刚才这一段采莲的快乐中,当然是和一心慕男子在一起采莲了。这时候,她仍觉得意犹未足。虽然空间上已经要离开莲花丛了,时间上也来到了“兴尽晚回舟”的时刻,但能拖一刻也是好的。

“未肯前”,是说不愿意就此把船划出莲花丛,这一出来,他们又要回到世俗的空间了,再浓情蜜意,也得顾及世俗眼光。

“侬肱生似藕 郎面恰如莲”

这一联是还沉浸在刚才采莲过程中的愉悦之中,是倒回。

“肱”,说的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也就是上臂,比下臂更隐私,轻易不露。采莲时候会挽起袖子,露出一截手臂,但那是下臂。这时候说自己的上臂就像莲藕一样,实在难免让人想入非非。

明朝女子应该还没流行露臂装吧。所以女子说自己的上臂就像莲藕一样,大概真的裸露过,才有这种感觉的回想,那么,在这里就有太亲密的行为了。有一个词语叫“曲肱而枕之”,是说自己弯起胳膊来作枕头。但是在这里,“曲肱”的是采莲女,“而枕之”的可能是那个男子了。因为接下来她说“郎面恰如莲”,想象一下,这个男子就枕着女子的胳膊,这时候女子就可以近距离观察男子的样子了,说他的脸面就像一旁的莲花一样。哎呀,这样一来,哪怕以后这个女子只是独自采莲,见到了相似的莲花,想着自己写过的诗句,还是会想起这一个男子的脸面啊。这这这,张乔表达太深了。这就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意思啊。

不过,后来的“肱”字已经发展为泛指整个胳膊了,比如上面说的“曲肱而枕”,自己曲的肱还能被自己枕到的,那应该是下臂了。

如果“肱”泛指整个手臂的话,“侬肱生似藕”中的“肱”,也可以说是挽袖子露出的一节手臂,即下臂了(如配图所示),露出的不是上臂,就不会引人非非想了。

所以,这个“肱”字究竟是指“上臂”还是整个“手臂”,事关一场这首诗是不是太艳情的笔墨官司,你觉得那种解释更合理呢?

这首诗没有明说“郎面”的“郎”是谁,但我们不妨把他当成就是彭孟阳,联想张丽人为人,在她口中愿称为“郎”的,还在一起举止亲昵,恐怕也是其人莫属了。

“风暖疑为雨 月明犹在烟”

上一联是近写。这一联就是远写了。不断转换视角,这就有了对比,诗就不会乏味。

从两个人的浓情蜜意中,这时候一阵风吹来,似乎摇动了旁边的莲叶,让这个陶醉中的女子回过神来,是不是要下雨了呢?妙目再往远处张望,天上的月亮还好端端的,倒是我这醉眼看起来,它又似是生了一层轻烟,飘飘缈缈。所以这时候写景,也是写我之景,是用我眼看我景,景物都带着我的一层情感的光晕。

“棹歌方欲歇 何处复相连”

最后一联,又回转来,呼应了前面的“出花边”,说的是这是回去的时刻,船歌也唱累了,只是,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又能再来一次此情此景呢?在袅袅余音中结束全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