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甦宏博士的鼓励文章的创新讨论

2018-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被鸭梨吃的雪梨

在文学历史上,大凡留下雄浑气势、历史长卷的宏篇巨作之人,其文学作品中都是自成一格、与众不同。在创作过程中,肯定包含了作者大量辛勤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思想精华以及文学造诣成就之高。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流传万世,让后人万分景仰并努力去学习其创作方法。作为为文的人,怎样去阅读、评析和借鉴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一个字——难。走出这种窘境就是要学会创新,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子,写出自己的一种风格。版权归属123图书馆123tsg.com  

古时做诗文的人大都喜欢从《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等之类书籍寻觅灵感,当今的许多人也不例外,做文时喜欢在案头打开几册诸如景物描写专用词汇、人物素描词语汇总、文言典故、古今传说等书本,随心所欲地旁征博引,以增加文章的看点,借此吸引读者的眼球。这种心安理得地套用专门术语的行为或方式,纯粹就是一种“套板反应”,这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所提到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总想着在创作的过程中倾向或迷恋于这种现象,那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无疑自绝自己的创作之路,创作也就步入了死胡同,写作水平进入冰封时期。

做文者要走出“套板反应”这个怪圈,就需要自己去努力改变,就要拥有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周围的所要歌颂的或者必须批判的事物,就要拥有细腻的笔端直抒胸臆,把心中所想的、脑中所思的有生活根源的、有岁月印痕的尽情用文字发挥出来,这样才会“下笔如有神”,灵感如潮水涌动。不要提笔赞美美女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评论才子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欣赏美景就是“春花秋月”“夏荷冬梅”,痛骂奸人就是“大逆不道”“罪不可赦”等等,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套用那些词汇不但没有一点希奇的味道,还有“掉书袋”之嫌疑,学人口舌,留人笑柄。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要认真仔细。多多留意,处处皆是文章,结合实际,学会联想和想像。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一些写法技巧,抒情、议论等的灵活运用,长短句的巧妙衔接;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丰富多彩一些,比喻可以使无形变有形、抽象为具体,夸张可以增强文章的主观情感色彩,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用事即适当引用典故来抒情言志。版权归属123图书馆123tsg.com

对一些喜欢做文的人来说,要想创新需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一定拒绝“套板效应”。人本来就有惰 性,不能要其蔓延,文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