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都要在哪些方面注意
大家好!我是方哲萱。上次课,我们谈到,有些孩子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搞得场面相当的尴尬,令父母很头疼。但是还有些孩子,不会大哭大闹,但是发生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本来挺高兴的事情,被他搞得大家心情都很沮丧,也是令父母非常头疼的。
的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一样,他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父母要能经常觉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你需要针对他的方式,来解决他的问题。
那么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在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中,其实数量也是不少的,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情绪不稳定,而且常常处于敏感期中,就是要通过不断遇到生活的考验而成长,这时候,父母如能读懂孩子,正确应对,就会让孩子的成长更顺畅。那么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种可能,你认为是小事,在孩子看来却是大事。比如上学的时候常带的帽子找不到了,被迫换了一顶,大人看来没有影响,无所谓呀,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却认为这顶帽子对他很重要,比如有的同学很羡慕他有这么漂亮的帽子,比如他正在秩序敏感期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变动,等等。
因此这时候,我们就不应该用成人的思维和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思维和感受,要用积极聆听的方法,听孩子讲他的想法,说出需求,再来一起探索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案。再说一次,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后,他的不舒畅就得到了释放,就比较容易听得进父母的建议,也开始能够自己思考如何应对。如果不接纳他的感受,他就会一直在感受中出不来,当然闷闷不乐了。
第二种情况,小事真的是小事。比如晚上孩子本来是跟妈妈睡,妈妈要出门,所以今天孩子只能是跟阿姨睡。已经提前就说过,也解释的很清楚了,但到了当天孩子还是不依不饶生闷气,拉着妈妈不让走,怎么哄也不行。
这种现象是因为平时太宠爱孩子造成的,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只要不合自己的意,就会有情绪反应,生闷气。
孩子成长是需要爱的,但是同时也需要挫折,孩子要有不如意的时候,因为人生永远有不如意,人生有的都得要让孩子经历才能长大,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像这种情况,孩子的情绪出来了,就要温柔而坚定的和孩子说,妈妈知道你非常希望妈妈每天都陪着你,同时,妈妈已经说过,今天妈妈要出门学习,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成长,所以,今天你就和阿姨睡。
说完后就可以离开,让孩子自己一个人想清楚,往往过一段时间,孩子就想通了,生闷气也没用,又恢复常态,这时候,要和家人沟通好,给孩子描述性的表扬,经常这样做,他以后因为这些类似的小事再发脾气,再不高兴、生闷气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少了。
除以上的可能性外,我们要知道,闷闷不乐是内向消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容易让孩子不愿向外吐露表达和纾解。当孩子闷闷不乐的时候,不要因为没有吵闹,就不理他,反而是要重视起来,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引导他把内心的委屈说出来,他愿意说出来,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有了委屈不愿意和父母倾诉,很大原因是父母过于关心孩子的成就,而缺少跟孩子的日常沟通。孩子害怕说出实情后,父母会责备他,所以孩子情愿把委屈收起也不愿意跟父母分享。
那么父母要解决这问题,首先要学会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对劲,就要主动询问。同时,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给孩子,让他真正的打开心扉。 询问要注意语气和方式,不要用逼问的语气去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更不要在孩子不想说的时候拼命追问。这种氛围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当父母真的在内心放下了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而真心希望在陪伴孩子成长中,让他活出他自己。这时候,孩子自然会感到放松。
当孩子愿意向父母倾诉之后,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去理解他人。这个引导不是说教式的,而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熟的生命,和他共同探讨。我们多次谈到,当你采用积极聆听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时,他所展现出的思考能力,往往远超我们的设想,那就是父母放松和积极的心态,激发了孩子内在的潜能。
父母还要善于积累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能是平常讲过的,可能是你刻意积累的,父母要把心放在交流上,有的放矢,在适合的场景中,很自然的讲述一个故事。其实,在古代中国,教育并不普及,普通的民众鲜能接受学校的教育,而他们的人格品德的培养,往往就是从说书人讲的忠孝仁义的故事中习得的。大家不要小瞧了讲故事,那里面内在之功不可小觑。
宋代的大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轼曾记录小时候和母亲之间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母亲读《后汉史》读到《范滂传》,不禁长叹。小苏轼在旁边问:如果有一天我也像范滂那样,母亲赞成吗?母亲说:你要是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是谁呢?他是东汉桓帝时,因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而被牵连被判死刑,临刑前,母亲来和他告别。他安慰母亲,让她不要为自己悲伤。母亲说:你今天能够和李鹰、杜密齐名,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有了好名声,还要求长寿,怎么能两样都得到呢?之后母亲又说:我若是让你为恶,恶是不可为的。我既然教你行善,我又怎么能为恶呢?在场的人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涕。
其实,当时范滂是完全可以免刑的,他听说朝廷要捉拿他,不愿连累他人,主动去县衙投案。县令郭揖大惊,丢下官印,要拉他一起逃。范滂不逃,说:我死了灾祸就平息了,我怎么能连累你呢?
这样的故事,在古代,激励了很多人,因此中国自古都有舍身取义,为国捐躯的大丈夫。时至今日,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的心中,也没有什么大志向,所以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由于微课的性质我们无法展开,但是也希望各位爸爸妈妈放下手机,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父母自身的成长,对孩子有莫大的助益。
以上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谢聆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