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年前那轮大牛熊的一些回忆

十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 你不属于我
看到不少人缅怀,我也才想起,6124点是发生在2007年10月16日,距今早已经十周年过去了。
事实上,写这篇文章已经迟了好几天。然而还是聊发下感慨。

十年之前我入市差不多一整年,水涨船高,扶摇直上,小小的本钱,翻了两三番——但因为是过程中逐步加的资金,真实收益情况并不高。
在随后的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将所有盈利尽数吐回,两年一来回,相当于白干。
所以十年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我当时又做了什么?
记忆有点模糊了,但也颇值得回味。
(一)
2007年的我是信奉价值投资的,很幸运我读的第一本投资书是《股市真规则》,名字很土很山寨很忽悠,但内容却是上佳。
但和许多新股民一样,自认是价值投资,便以为万事大吉了,想当然好像可以躺着赚钱似的。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那时候不懂得:价值投资的基本面分析并不是只有ROE和PE、PB;价值投资不是都要长期持有;价值投资不是全仓一只股赌博;价值投资兑现的路径常常是十分曲折的,是非线性的。
更不懂得熊市股票可以跌成那样。哪怕你心目中的好股票也是那熊样。
(二)
我们那时候也给股票做估值的,只是……一方面,盈利预测总是那么乐观(因为业绩出来常常还超出预期);另一方面,估值水平也一再的水涨船高。
2007年的我还不懂得,业绩的喜人并不总能持续,甚至往往是过热的信号。
尤其是牛市里,很多上市公司净资产和净利润的抬升,纷纷来自所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的增长,说白了,股价涨了它们业绩也涨,这种正反馈效应最终总会导向破灭。
(三)
估值的变化更有趣,事后也更令人感慨。
开始可能还有N多一两元的低价股,以及破净股。
然后大家也不看PB只看PE了。静态PE很快都改用成动态PE了。
再然后动态PE也符合不了大家胃口,基本看PEG。什么意思?就是我高PE有理,因为高成长,还得考虑个G。
举个栗子:XX股现在PE是30倍,但预测业绩增长(G)是30%,那么,三年后,PE就不到14倍,五年后PE更是低至8倍,而增长率可是30%啊,你们说是不是低估?
原则大概是PEG<1的可以买。事实上很多PEG>1的却也还在涨。
可怕的是,比如今年来个50%增长,有人就真把G用50%来算。这种增长法,是可以涨上天的。
(四)
随着牛市的推进,估值这件事,也会从绝对值模式进入到相对值模式。
龙头股,给你涨到30倍PE了,其他同行业个股还趴着,才20倍,对标一下,是不是得涨?更有甚者,落后的个股,才15倍,行业平均都25倍了,是不是得涨?
等其他股又涨起来了,发现龙头股溢价不多,没有体现出龙头的价值嘛,是不是还要再涨点?
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都是狗屁逻辑,统统是自我验证自我实现的循环反复,构筑在越来越薄弱的根基之上,甚至后期根本都是纯粹的空中楼阁了。不需要估值,就跟其他近期涨得多的比比,就是看涨的理由。
(五)
有些事情事后看起来有点滑稽,但当时却觉得“还真有可能”。
2007年开始我记得是买的鞍钢,大概是7元多买的,9元多卖的。
那一段时间很关注 @东博老股民。东老写过一篇当时小圈子内挺轰动的文章,标题大概是叫做《鞍钢百元不是梦》。现在看,全特么是做梦。鞍钢后来最高涨到38.6元,目前是6.57元。
顺便说一下,彼时钢铁股的PE确实很低,我们一帮伪价投都当做宝。鞍钢和宝钢、武钢之间,孰优孰劣,也有过非常多的争论。如今呢,懂得了周期股PE低的时候往往是高点,PE高的时候才是低点。
还有,如今呢,宝钢和武钢都合并了……沧海桑田。
(六)
2007年后半段我就转了民生银行。不确定是不是受东老影响。但是他的确也又在某个时间写过《民生五十元不是梦》之类的文。
曾经对民生信心满满,却怎能料到董文标的隐退,料到邵平的出走并带去一帮骨干,料到毛晓峰的事发落网……民生如今的一蹶不振,我认为和管理层的动荡是关系极大的。
经历了鞍钢和民生,我对所谓基本面研究的信心,又降低了一点。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似乎是进步了些。但这毕竟是后来才懂得的道理。
所幸再后来民生银行股价表现还是不错的,大约是2011年还是2012年,我逐步地切换到兴业银行。这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切换,虽然兴业也没怎么涨,但比起民生还是,呵呵,略感欣慰吧。
(七)
人的心理也是很可怕的东西。
先说说信心这个玩意儿。信心,是可以自我强化的。这很可怕。
想必很多伪价投都有和我当年一样的心理历程。看好一只股票,买了,涨了,看对了看准了是不是,市场终于长眼了,坚定持股啊,XX元不是梦啊。
当前这阶段算不算牛市我不知道,但我持有的复星国际是涨了不少。于是也见着很多复星的投资者,笑逐颜开,目标价先是喊20元,后来喊30元,过程我还在群里看过有人喊80+元的(我没当回事所以忘了具体数字)。
牛市里,绝大部分股票,一定是会“涨过头”的,但我们务必要保持冷静,陪着玩就好,当真你就输了。
(八)
再说说恐慌。大家都听说过牛市的贪婪和熊市的恐慌。人群的贪婪和恐慌,是也是价值投资者用以获利的主要手段。
但没想到的是,牛市也有恐慌。
没经历过的人不一定知道,很多投机客在牛市其实是赚不到多少钱的。估值从1000点涨到6000点的过程,他们可能1500点上车,2000点就匆忙下了,2500点时看势头不太对,3000点又着急重新入场,4000点又赚钱离场,眼瞅着5000点了按耐不住又不敢再进,没想到6000点了,不买的话破万点咋办,双眼一闭再次杀入,于是就站岗了……
要知道从1100点到6100点,市场大概只用了两年时间。很多个交易日是快速拉升的。那些频繁出入的人,往往赚不到。
牛市里最难熬的不是套牢,因为往往没多久就解套甚至盈利了;最怕的是踏空。比如10元买了XX股没两个月涨到12元,两个月20%,年化就是120%啊,跑了,没想到过了一个月噌噌噌15元了,再一个月居然18元了,百年难得一见大牛市啊,赶紧死死抱住。
很多人就是在经历了之后,建立起了“不怕套牢怕踏空”的行为模式。最终死在高岗上的都是这种行为模式。
1000点涨到6000点是涨5倍,有些人3000点才入,那就只涨1倍;然后2008年最低跌到1665点,这些人起码亏掉四成。因为他们不断在牛市出了又入、退了又进,甚至还中途加仓。
我后来才懂得,熊市才是要逐步加仓的,牛市该逐步减仓的。希望下一轮机会自己真正能够做得到这点。
以上。写的比较零散杂乱。
我总认为,一个成熟、成功的投资者,起码是要经历过几轮大牛熊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