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子
2014年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焖子。虽然维基百科说焖子是在流行于胶辽、河北、河南和天津等地区的特色小吃,虽然我是河南人。我只吃过炒凉粉,跟焖子很像,但是不一样。
2014年初,我第一次吃到了焖子,在女朋友的老家,丈母娘亲手做的。2013年的最后几天,我从美国飞回北京,第一次去了女朋友家,见了未来的岳父岳父。
女朋友家在秦皇岛,没去之前我一直以为秦皇岛在北京东北方向。直到上了开往北戴河的火车,看着手机地图上的那个小点一路向东,才意识到秦皇岛基本上在北京的正东方。不远,非动车非高铁的旅游专列也就三四个小时的车程。
女朋友家位于一个群山中的小镇上。我们从北戴河下车,先乘班车到县城,再换车从县城到镇上,也需要两个小时。镇子依河而建,一条公路与河平行,纵穿南北。地形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面几里地以外的地方都是山头。
我们到的那天很冷,没有风。四五点钟天已擦黑,街边小店早早关门,一条主街上只有路灯。空气中有焦油的味道挥之不去,让人疑心附近有炼焦厂,问女朋友她也不知。第二天一早出门看见家家户户堂屋前都竖着两根烟囱,才意识到晚上闻到的焦油味是做饭取暖的后果。
第一次睡在火炕上,早上醒来看着冒烟的脚头很慌张,原来是我大惊小怪,泥糊的炕,有个裂缝冒烟很正常。
第一次上门,准丈母娘自然是热情招待。晚饭整出十来个菜,有几个本地特有的,不过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炒焖子,或者煎焖子。看起来有点像我老家的炒凉粉,吃起来却大不一样。凉粉本身没有什么味道,焖子吃起来却味道很厚。那一天晚上,这一盘焖子被我吃去了二分之一。看母娘看着喜欢,接下来的几天就顿顿上桌。
其做法与凉粉大同小异。凉粉选用红薯淀粉,加水搅拌成糊,上锅蒸或煮,熟了之后变成半透明果冻状,放凉之后切成片或条。我老家的吃法是放蒜泥,香油,酱油,醋等拌之,是夏天的解暑美食;或者加上一些配菜炒熟,一般冬天吃。焖子与凉粉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用肉汤加老抽搅拌成糊的,这肉汤是炖肉的汤,一般是五花肉。
因为加了肉汤,焖子吃起来就有浓厚的肉香。再加上花生油,蒜蓉,在大铁锅里煎至表面金黄,出锅再撒上点葱花和香菜。闻起来肉香,蒜香,淀粉的焦香,葱花的清香和香菜的香,喷香扑鼻。焖子由于加了老抽的缘故,一块块深红色看起来像鸡血石,葱花和香菜碧绿。无论是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让人垂涎三丈。
掂一块入口,香味先钻入鼻中,接下来牙齿感觉到表面煎出来的焦脆,然后是里面的劲道柔软。咀嚼几下,浑厚的肉香充满整个口腔。这是一种绝妙的享受。比肉好吃。
要想做出上好的焖子,还是需要一定手艺的。看起来挺简单,但是关键在于用肉汤去冲淀粉搅拌成糊。冲的手法不到位,很容易影响口感。丈母娘年轻时跟女朋友她姥姥学的手艺。逢年过节,家庭聚会,总要做上一些。每次亲朋好友一起聚餐,不仅在餐桌上大快朵颐,走的时候还要每家带上一块。一年到头,念念不忘。
盘腿坐在炕上,就着刚出锅的焖子,跟准岳父喝上几盅二锅头,这门亲事大概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