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一笑作春温(12.8)

2022-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胡同学的读书笔记

1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2余华《活着》: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突然发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是半生。

3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4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5仁爱就像一支熊熊燃烧,发光发热,照亮世界的火把,是一种强大和坚韧的力量。

6有修为的人活着,不是为了让别人说好话,而是为了内心不可撼动的原则和目标。

7孔子的人生哲学所提倡的行为动机是仁爱,也就是把生命看成是父母、祖先和整个社会给自己的礼物,同时看成是上天给自己的机会,要求我们完成比生命本身更伟大的任务,来报答给我们生命的人,和社会其他人。

8因此,一个仁爱的人必然是利他的。他之所以利他,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把生命从一个有限的存在转化为无限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实现生命的价值。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仁爱给我们的是一种强大和坚韧的力量。所谓弘,就是强,指的是一个人因为道德和使命感而拥有的巨大的能量。而毅则是坚韧,是说拥有信念和责任感的人是如何的百折不饶,用整个生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是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的伟大气质。

10人类驯服小麦,小麦也驯化人类。人为了伺候好小麦,一年四季都被束缚在田里,播种,杀虫,灌水,收成,储藏。然后还落下了腰间盘突出。
为防止其他部落来抢田抢粮,就必须竖起篱笆,然后修城墙,有了城市,过渡到一种稳定的生活。
由于小麦产量的提高,人口多起来,也为了城市能运转,就有了分工和管理,就有了警察和军队,有了协调的人,然后过度到管理者,形成不同的阶层。到了最后,天天种小麦的农民,反倒成了最底层,当真被小麦驯化了。

11许多事根本性的问题决定细枝末节的问题,细节上的节外生枝不足以改变结构性的态势。

12于是,苏洵就给大儿子起名叫“苏轼”,所谓“轼”,就是马车的座位前方,作为装饰物的一根横木。
苏洵解释说:“车轮、车轴等,在车上都有自己的用处,独有车轼好像没什么用处。但是,一辆车少了轼,就不成其为车了。轼呀,我很害怕你不懂得掩藏自己呀!”。
小的起名“苏辙”。所谓“辙”,就是马路上车辆走过留下的痕迹。
苏洵解释说:“天下所有的车,走路都要沿着车辙走,但是说起车的功劳,辙却并不在其中。但是,车子翻了,马累死了,这些灾祸也不会波及到车辙,所以这个辙,是善处祸福的。辙呀,我知道你能免灾的。”
“知子莫若父”,日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命运,如同苏洵在《名二子说》里面讲的,一模一样。

13苏轼读书,有他自创的方法,例如读《汉书》,每次过一遍只专注一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等,下次再专注于另一事。这样几遍下来,《汉书》所写的内容,就全部烂熟于心了。
这个方法被称为“八面受敌”法,在当时和后代,都受到很多人的推崇。

14人活着,循环的动作多了,能量就消失了。要是一天循环一个动作,一辈子循环一个动作,能量就会越来越大。

15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