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过的知识还会错
为什么学过的知识还会错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反复讲过的知识,考试的时候还会有学生出错,这是为什么呢?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条给出了答案——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
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吃不下了……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是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的与所读材料有关,记得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这让我想到几年前去沈阳一所学校听语文课。当时听了一上午的课,无论是三年级的语文课,还是六年级的语文课,课前老师都会有一个词语闪视和句子闪视训练,即屏幕上出现一个词语,或者两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转瞬即逝,再由学生读出词语或句子,说出由词语或句子所想到的一切。
这就是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吧。
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是一种技能,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阅读不单单是学习语文学科需要的能力,每个学科都需要有阅读能力。例如数学,请看下面这道题,如果读不明白,根本解答不了。
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源就在于他们不会阅读,不会边阅读边思考。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
因为阅读能力十分重要,所以很多人认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根基。
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呢?
让学生坚持每天读书,是否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呢?大量地刷阅读题,是否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呢?让学生背记解答阅读题的技巧,是否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呢?
我猜想苏霍姆林斯基对以上方法会不停摇头,他是这样让学生学会阅读的。
他让学生朗读一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
他在学生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有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孩子们在嬉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等。
学生朗读时眼睛要偶尔离开课本,观察黑板上的图片,在朗读结束时,他能看清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会阅读了。
苏霍姆林斯基训练阅读能力的方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这不就是在一心二用吗?读的时候,一边关注课本上的文字,一边关注周围的环境;一边要思考课本上的内容,一边要留心周围的细节,这好像在训练那些需要具备特殊技能的人。
而我们平时的阅读训练,就是让学生专注课本,潜心文字,不得东张西望。
现在明白了,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会阅读,不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