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

老子的故事之九—孔子问道

2019-07-30  本文已影响44人  秋水413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老子与周礼决裂,开始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再进而探索宇宙本原,形成了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就在这一时期,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拜访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

       老子见到孔子来访,让他坐在正房之中,问道:“我俩这一别十几年啦!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这次光临寒舍,有什么指教啊?”孔子向老子鞠了一躬说:“弟子才疏学浅,虽然精于思考勤于学习,可是白白过了十几年,至今还没进入大道的门槛,特来求教老师。”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五年还没有得到。”老子又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是没有得到。”

       老子解释说:“是的。阴阳之道是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没有恰当名词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你说你寻求了十二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人们就没有不把它进贡给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子女就没有不把它奉献给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没有不告诉兄弟的;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没有不给予子孙的。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誉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能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老子接着解释说:“如果你想认识大道,必须先将你的认识从万物的构成转移到它们的最初状态。天地之内、宇宙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等等,形状和习性都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它们都是顺从自然而形成,也都是随着自然而消亡。知道它们的不同,只是看见它的表面;知道它们都相同,才是知道它们的根本。如果不看它们不同的地方,而看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就可以将你的认识转移到它们的最初状态。万物形成的最初状态是混合为一体的,没有形状和习性,也没有不同。”

孔子问:“看到它们的相同之处,有什么好处呢?”老子解释说:“看到他们的相同之处,就可以知道万物是一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了。所以,就可以把生死看作是昼夜交替一样,祸患与福报相同,吉利与凶险相等,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荣辱之别,心如深井一样,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还有哪里不快乐呢?”

  孔子听完,看到自己的身体好像是无用的东西,觉察自己的荣誉和名声如同粪土一样。想想自己来到这个世上之前,哪有什么身体?哪有什么荣誉和名声?又想自己去世之后,还有什么肌肤?还有什么贵贱?于是,追求仁义、传播礼仪的心思顿时消除了,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大道深沉的样子就像大海,高大的形象就像高山,遍布宇宙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而无物不到,去追求它却不可得到,去谈论它也无法说明啊!大道孕育天地却不会衰败,滋养万物却不会匮乏。天得道就会越来越高耸,地得道就会越来越深厚,日月得道而正常运行,四季得道而秩序井然,万物得道而自然形成。”

        孔子听完这些话,心情就像腾云驾雾,又像潜入海底,像进入山林,又像渗入物体,他好像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自己就是万物,万物就是自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说:“大道真是太广阔宏大了!无边无际啊!我活了五十一岁,只知道仁义和礼仪,岂不知宇宙是这样空旷广大啊!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子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有道的圣人是这样为人处世的,遇到事情而不违背自然规律,事情变化了也不保守,而是顺着事物的发展,任由事情自然而然得到解决。调和各种矛盾而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有德的人;随着事情的发展趋势而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才是得道的人。”

        孔子听了,心情就像云彩飘动,随风而行;又像河水流转,顺着地势改变。高兴地说:“真是太悠闲了!我就像坐船漂泊在海上,又像乘车行驶在陆地,和万物一同行进,一同停止,何必用自己的力量代替船和车呢?君子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善于借助外物啊!真是太奇妙了!太奇妙了!再讲!再讲!”

        老子又解释说:“从宇宙形成的开始来观察,万物都是由精气变化而形成,由精气变化而消亡。人出生与是精气聚集在一起;人死亡就是精气消散了。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时间过得极快,忽然之间就消失了。万物生长的蓬蓬勃勃,没有不是从无到有的;各种类别的动植物生长发育,变化万千,也没有不是从有而又回归无的。万物生长,是从无到有;万物消亡,就是从有到无。“有”是精气聚集在一起可以看到;“无”就是精气消失不可看到。“有”也是精气,“无”也是精气,有无都是精气,所以说,人的生和死就是一口气啊。人生下来没有不死的,而人看见出生就高兴,看见死亡就悲伤,不是太奇怪了吗?人死亡就像解开身体的束缚,摆脱性情的挟持,由暂时寄宿的世界回归到生命本原的地方。人远离了本原,如同游子远走他乡;人死后回归本原,如同游子回归故乡,所以对待出生不要以为高兴,对待死亡也不要以为悲伤。得道的人,对待生和死得态度是一样的,出生为了安乐,死亡为了安息;对待是非也是一样的,是也是不是,不是也是是;对待贵贱是一样的,贫贱也是不贫贱,富贵也是不富贵;对待荣辱也一样,有荣誉也是没荣誉,有耻辱也是没有耻辱。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万物的根源,生死、是非、贵贱、荣辱,都是人为制定的价值观,也是瞬间变动的状态。追究他们的根本,同样而没有分别。明白了这个大道,就会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对于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等自然现象都能平静地对待。”

  孔子听完,感觉自己已经变成喜鹊飞到枝头,变成小鱼在江湖里遨游,变成蜜蜂在花丛中采蜜,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常人在向老子求道,不禁心旷神怡地说:“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现在五十一才知道造化是什么东西啊!造我为喜鹊,我就顺应喜鹊的习性而变化;造我为小鱼,我就顺应小鱼的习性而变化;造我为蜜蜂,我就顺应蜜蜂的习性而变化;造我为人,我就顺应人的习性而变化。喜鹊、小鱼、蜜蜂和人虽然外形不同,而顺应自然本性的变化却相同;顺应自然本性而变化,就是顺应大道而行啊!我的身体立足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而我的元神却遨游在大同一体的仙境,这样就能与大道合一了。而我天天求道,却不知道就在我身上啊!”说完,起身就告别了老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