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你不会后悔的决定?三种思维方式快速辅助决策
上周跟一个朋友微信聊天,说到家人,我们两人都感慨跟亲姐姐从小打架(有兄弟姐妹的相信都有类似经历吧),一直到近几年才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图中我的话一出口,突然产生了一个a ha moment:
假设10年前,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我跟姐姐会如此亲密、无话不谈,我会对于我们的关系做出什么改变?那样的改变又会对之后的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我的感觉是,我不再会纠结于生活中的那些细枝末节,不会为每一次矛盾后谁先道歉而耿耿于怀。我会更积极主动地为我们的关系做出努力,而那必将把我们的“磨合成功”时间提前。
跟家人吵架了,谁先道歉?现在开始学一项技能,可能要十年后才能成为专家,还要不要学?这样的问题,是我们日常中经常遇到的决策场景,都可以运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去做升维思考。
这篇文章,就聊一聊类似于“以终为始”,能辅助决策的思维方式。
1. 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的具体做法,第一种就是我跟姐姐相处例子中的,以足够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事情。类似的决策方式被巴菲特强烈推荐,他称之为“10/10/10 法则”。
1. 10分钟后,我会怎么看这个决定?
2. 10个月后,我会怎么看这个决定?
3. 10年后,我会怎么看这个决定?
这个法则既可以用于人生重大决策,比如选择工作、对象,也可以很快地帮我们为生活中的一些小纠结做了断。比如,你是个不善在公共场合发言的人,为了提高英语,挑战自己,参加了一个英语演讲俱乐部的活动。
主持人正在台上热情鼓励大家踊跃参与即兴演讲环节。你心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A:快去呀!你来这里不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公众演说能力吗?
B:不行呀,我实在太害怕了!我这么逊,上去肯定说不好,丢死人了。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我以后就更不敢上台了,还是等我以后准备更充足了再上台吧!
你明明知道心里的B是个怯弱的小恶魔,可就是战胜不了它。
如果用10/10/10 法则呢?想象一下,最坏的事情发生了:你上台后语无伦次。
1. 10分钟后,你会后悔上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2. 10个月后,你会基本忘了这件事,除非再遇到公众演讲的场合;或者,你会把它视为今年的最大耻辱。
3. 10年后,你应该已经体验过太多成就或挫败,对自己的优势、劣势都有了充分的认知,说起这件小事,八成是当作一个笑料,自嘲一番。
当下觉得天大的事情,10年后,不过是个笑料。用“10/10/10 法则”来辅助决策,当下的很多纠结,都变得微不足道,该做什么,如拨云见日。
如果你想更好地践行“以终为始”原则(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习惯之一),可以利用另一个工具“悼词美德”,详见文章你的“悼词美德”是什么?
2.旁观者视角
决策时另一个非常高效的方式,是旁观者视角,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想象自己是这个事件的局外人。它能使你避免陷入情绪或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放大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做出偏离自己价值观、真正喜好的决定。对于旁观者思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我最好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给ta建议?”
我的好朋友D曾经就感情困惑征求过我的建议。在我看来,她的男友并非良人,没有意愿和能力跟她建立深刻情感链接,这一点在他们二人相处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简单来说,他并没有那么喜欢D。我一度想不通的是,在我看来,这一点非常清晰明了,她却总是忽视相应的细节,而是一厢情愿地关注极少数对方对她好的表现。作为好朋友,我非常心疼她,为她不值,劝她早日下定决心离开错的人。
可是,曾经,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为了引导D看到全貌、真相时所说的话,她又何尝不曾对我说过?其实很多道理并不高深,只是在某个阶段,我们作为当事人时,却只看得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
所以,遇到事情时,假设自己最好的朋友遇到了这种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相对理性、客观地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你,跟你最好的朋友一样,值得世间最美好的幸福。
3. 多元思维
查理芒格,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提出了多年来为人称道的“多元思维”,提倡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因为他认为,如果用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型,进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错误。
那如果短时间内就需要做一个重大决策,却没有多学科知识的积淀呢?大多数人并不难做到的一点,是借助身边人的力量,进行多元思维,也就是说,多征询身边不同背景的人的意见。
比如说,结婚前,对10个以上已婚朋友做访谈,问问他们,人生伴侣最重要的要素应该是什么?这10个朋友,最好是人生追求、经济条件、性格、生活状态方面差异性越大越好,这样能最大程度互补,填补你的思维盲区。
以上三种思维方式,希望能有效帮助你的决策。愿你想做的都有勇气去做,而不是空留遗憾,而做了的,都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