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对的诱惑大过家长给出的奖励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2018-09-28  本文已影响9人  芸的思考

上周绘制表格,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完成一项任务,孩子画个对勾表示完成 。

如果一周全部完成,奖励一个小飞机。

起初非常顺利,不仅早上不再赖床,上幼儿园不再哭闹,按时刷牙,按时睡觉,一切按部就班进行,我还对自己使用的这种方法颇为得意。

但是到了第四天,我呼唤孩子九点半按时上床睡觉的时候,孩子对我说想再多玩一会儿。我告诉她,多玩一会儿就无法得到小飞机了,结果换来的答复却是,“妈妈,我不想要飞机了,我就想多玩一会儿。”

听到这句话,我竟然语塞,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应孩子,因为这种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孩子面对的诱惑大过于家长给出的奖励时,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又翻阅了一下家里面关于教育的书籍,查阅了一些网上的文章。

找到一篇叨叨魏关于提高自控力的文章,看上去有一些参考作用,具体是否有效,还要继续实践。

1. 假装游戏

有一项美国的研究,让4岁的孩子玩一个复杂的开锁游戏,想看看孩子们能坚持多久。

他们给一组孩子戴上蝙蝠侠的头饰,想象自己是蝙蝠侠在开这个锁,另外一组是常规组,结果发现,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孩子会花更多时间研究开锁,也会试更多不同的方法。

研究人员后来给这个结果取名为“蝙蝠侠效应”,因为他们发现一个简单的假装游戏,竟然就能让孩子产生这么大的改变。

孩子玩假装游戏的时候,他们是从第三视角来看待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会更加冷静、理性,也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面的脑科学原理是,不管你是假装的坚持不懈,还是你本来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这两种行为共用同一个大脑网络。当孩子们“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时候,他们的大脑网络跟真的蝙蝠侠的大脑网络一样,都被激活了。

让孩子用一种第三方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冲动,其实就是增加了孩子和冲动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远了,他们的“热”情绪就“冷”了下来。孩子觉得是别人在面对这些难题,他们的负面情绪就不会这么重。

2. 画大饼策略

很多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坐不住,爱分心,时刻想出去玩。你也可以多用时间词汇,给孩子画个大饼,“这些作业马上就能写完了,写完作业你就能出去玩,倒时候再也不用想作业的事情,你可以尽情地玩,那得多开心啊!”

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常常使用时间词汇的孩子,比如会说:我“即将”写完作业,或我“稍后”就能出去玩,他们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孩子容易分心,往往是因为没想清楚不分心的好处,他们不知道现在看会儿电视和完成作业之后再玩耍,哪个更好,这个时候教他们用时间词汇,放大未来的优势,他们更能控制现在,坚持下去。

3.冷聚焦策略

加拿大的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把刺激分成两种,一种是能激发你愉悦反应的热情绪,比如你看到棉花糖,想到的是棉花糖甜甜的软软的,这种食欲上的刺激能让你产生愉快的反应,自动触发想吃的情绪。

另外一种是无关情绪的,偏认知层面的刺激,比如看到棉花糖,想的是这是一种白色的、小小的、高热量的食物,引导孩子想象这种抽象的、客观的信息,孩子会更加冷静。引导孩子从热刺激转换成更加抽象的认知,这种策略叫冷聚焦策略。
对孩子来说,可能不是说想转就能转的,功夫在平时。我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喝可乐,他解决的方法是顺势而为,告诉孩子:“既然你这么喜欢可乐,我们来研究一下可乐的成分吧!” 然后,他教会了孩子看配料表,发现一罐可乐大概含39克糖。39克糖是多少呢?一块方糖有4克糖,喝完一罐可乐大约等于喝下10块方糖。

他又继续告诉孩子:“人一天吃糖最好控制在25克之内,对于小孩子来说要更少,你可以选择喝自己想喝的可乐,不过保证不要超过每天吃糖的最大值,不然会对你的健康有危害,你觉得怎么样?” 孩子点点头,答应了。

于是,他照着食品配料表,带着孩子一起计算,每天吃10克糖,大概等于可以喝多少可乐,多少颗水果糖,多少块饼干。在他的鼓励下,渐渐的,孩子对食品配料表开始感兴趣,买什么东西都喜欢先看配料表,把计算含糖量当做好玩的游戏,反而对可乐没那么渴望了。

对于一些可能引起孩子冲动,我们又想加以控制的行为,我们都可以增加对那件事情的客观性的描述,帮助孩子更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冲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