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

书房里的磨人“小妖精”

2016-08-12  本文已影响40人  FOD生活升级

书房里的磨人“小妖精”

墨条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午睡课之后有一节15分钟的写字课。除了一二年级的学生是钢笔书写,其他都是写毛笔字。我猜想设置这门课的初衷大概是让学生在把字写好的同时也能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而要在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内让一个刚从午休中醒来的孩子揉开睡眼,研好墨铺好纸静下心来写完一页的毛笔字,难度系数似乎比孙杨在里约的泳池里夺金也小不了多少。

渐渐地墨条和砚台就失宠了,取而代之的是墨汁。

墨条带出的墨色从浓到淡,从润到枯变化大的多.墨汁则逊色得多,尤其是润的部分不够柔和。相比之下墨汁除了方便别无优点。当然咯,好墨得配好砚才是绝配。

对于专业人士和狂热的书写爱好者来说,研墨具有一种仪式感。下笔之前往往需要构思一番,研墨的过程正好可以用来思考。

看着墨在一圈圈的研磨中逐渐散开,慢慢融进水中,从砚台的中间到边缘,可能寒食帖、兰亭集序这些名作都是在研墨的过程中想好如何下笔的,谁知道呢?仿佛每一根墨条里面都藏了无数的才华与灵感,需要写字的人用一种神奇的仪式才能把它们都请到纸上,与世人分享。

为何这小小的墨条中藏了这么多的秘密呢?要从它的制作过程说起,作为书写时候的一个工具,它的功能作用简单到极致。

而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制作过程却是极为繁琐和考究。以至于制墨的工艺流传到现在已经成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墨条的制作步骤

采烟

采烟的过程是将含有油脂的材料进行燃烧,利用其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墨烟,用容器收集。这个过程称之为采烟。

墨烟可分为油烟和松烟,油烟以植物种子油为主,松烟是松枝燃烧产生的烟。不同的原料又有不同的燃烧和收集方法。不同的方法烧出来的烟颗粒大小有较大区别,而烟的优劣还取决于空气供给、原料好坏等各种条件的配合。采好的烟需要经过筛选之后存储备用。

熬胶

熬胶是制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中国古代多用动物源胶,比较常见的有鹿胶、牛胶和鳔胶等,现代的制胶过程中也会用到一些植物来源的胶,但好墨仍以动物胶为佳,因动物胶胶性较强且耐久。胶的黏稠度、均匀度的掌控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掌控的。墨条的软硬程度就由胶来决定。

和墨

和墨的技法与各种粉末状物体加水搅拌的方法相似,要点在于匀、紧二字。古法制墨有“十万杵”的说法,由此可见需要将烟粉和墨胶搅拌均匀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现代多以机器代替人力来进行搅拌,因此均匀程度上比较容易掌控。要做到“紧”这一点却需要掌握好各种原料的配比,若是水加多了,任“百万杵”也是枉然。

成型

这一步是将和好的墨灌入模具中压制成想要的形状,再将墨条从模中取出。这个步骤对于墨条的品质影响较小,只是为了防止脱模的过程可能会对墨条形状造成的破坏,有时会在模具内壁涂上一层油脂或黑漆,所以在购买的时候需观察墨条本身的色泽,不要呗黑亮的外表迷惑。

晾干

晾干是制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过程比较漫长,需要长时间的稳定环境,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墨条断裂、龟裂。越小的墨干的越快,一般一两的墨条大概需要六个月才能彻底干透,二两的就需要八个月时间。

修饰

这一步主要是对外表进行美化,去除模具的毛边,描金和一些包装的工作,经历这些繁琐的步骤以后,才能做出一根合格的墨条。此外还有诸如气候、季节等影响因素,导致好墨难求,才有了“一两黄金一两墨”的说法。好墨多产于徽州,徽墨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种种好处需书写之人长久使用细细品味。

人磨墨,墨磨人。从研墨到书写,将一根根墨条化作纸上的一缕烟云,是一个凝神静气、修身养性的过程。

我们的前人为了追逐极致的书写体验,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我们为了便利又发明了墨汁。随后又发现想要在书写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还是得回归传统。

这个探索的过程,与我们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缩影多么的相似,我们为了快、为了便利抛弃了多少传统的工艺、技法、器物。抛弃这些精工细作就是抛弃了品质,放弃了对更高更好的追求。在享受过便利之后发现品质什么时候突然就消失了。于是又回过头来重新拾起被我们抛弃的经典,当写字不再是为了交差,让书写回归书写。

煮一壶茶,点一枝香,研一方墨,写一幅字。

汇编文章部分文字資料來自:google 图片来自:互联网交流社区。引用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为原网站及作者所有。原创文字归编撰者所有。

✎本文由以下FOD工具控病友会成员汇编。加入病友会推编好文,关注FOD微信公共帐号,喊我有病即获得病历申请表。

關於我们

發現工作&生活的最佳裝備

FOD工具控|國內第一家以裝備為報道的自媒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