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健康&养生岁月如歌

喝茶一

2018-02-06  本文已影响26人  冲虚道长

喝茶,于我而言,也是一个不是习惯的习惯。说是习惯,但又不是每天必需。说不是习惯,但除了茶之外,其他的我又都不习惯。比如咖啡,一直都不怎么习惯那口味,无论是苦的,还是加糖的,或许是天生的平民秉性中就缺乏那种高贵的小资情调?

老家在河南信阳,一直以来都是产茶重地,信阳毛尖也是跻身十大名茶之列,因之信阳在官方宣传当中,还自称作“茶都“。老家的茶虽然并不都是顶级毛尖,但都一无例外的是绿茶,于是自小而起,绿茶也自然是最习惯和最喜欢的茶了。

虽然地处茶乡,但我家并没有一块茶园。只老家的房前屋后和菜园子边上,零零散散地种着数株茶树。父母也喜喝茶,常年不断,因之这几株茶树自然是用来自给。每到春天,尤其清明节前,待茶树冒芽一两天,父母赶紧进行采摘。春天的茶长的快,采的慢了,茶叶就很快长大了,就不适合采摘制作了。采回家后,趁着新鲜,当即炒制,父母的炒茶技术也是自己摸索的。不像种茶制茶大户,家里配有专门的炒茶锅灶和工作间,自家炒茶则没有这么多花哨,用平时做饭的锅灶就可以了。炒茶前,必须要洗干净铁锅,不能留有一星半点的油迹。炒茶的火候很重要,火不能太小,太小则无力,不足以把茶叶炒熟,也炒不出香气;火又不能太大,太大则易炒糊炒焦。炒的过程中,要不停翻炒,同时还要进行揉搓。最后,小火烘干,收集保存。毛尖在保存时要防潮防跑气,古人储茶常用罐子里三层外三层的进行密封,现在最好的方法是密封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层,如此能保鲜很长时间。

好的毛尖茶基本都要在清明之前采摘,是谓明前茶,龙井茶也有此说。明前采摘的茶叶,因其刚出芽不久,新鲜柔嫩,体形较小,形似雀舌。相较家种茶叶来说,野茶的口味更好。以往,老家的深山里常有人深入其中探寻野茶。野茶树通常生于深山幽岭之中,不易发现,故身价也高。如今,青壮年基本外出,留守老家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体力和胆量所限,加之山上的杂树长久不经砍伐,野茶更是没人去采了。

一杯新出的毛尖,开水注下,茶叶顺水流翻腾浮沉,如少女起舞翩跹,最后根根竖立,叶片也逐渐展开,清香也随之四溢。

上大学那几年,常常在回民的帐篷里喝西北的砖茶。记得他们常用一只大铁壶,放入茶叶和少量的盐,置在火炉上。因为和绿茶味道相差太大,一开始十分不习惯,喝了几次之后,倒感觉味道还不错。这种砖茶或许和回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常吃牛羊肉,而砖茶则有消腻化积的功效,可谓是绝配。

到了杭州,喝到了龙井(当然是非正宗的)和安吉白茶,这两者都是绿茶,味道都是不错。如同国酒茅台一样,正宗的茅台酒只产于茅台镇一小块地方。严格来讲,正宗的龙井也仅限于西湖群山龙井村的那几片茶地,平常人又怎能一饱口福?近些年,杭州的空气质量是越发的不行了,雾霾整日笼罩大地,不分季节。纵使龙井茶地在群山之中,但终究在杭州城市以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污染自然不可避免,说是天然无污染,那纯粹是自欺欺人。但龙井茶的名气已然响彻天下,这点污染恐怕喝茶人也不再在乎了。

和云南结缘后,也逐渐喜欢上了普洱。生普有生普的清甘,熟普有熟普的醇厚。家里添了一副茶具后,我们常在晚饭后泡上一壶普洱,一家人静坐喝茶。在我们的影响下,四岁半的女儿也能喝上几小盏了。每每在饭后就嚷着要喝茶,这应该是好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