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更计划每天写1000字

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2017-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祝小妞

文/祝小妞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昨天去登水关长城,因为是第一次登长城,说实话,就算是一向胆子很大的我看到那个高度心里也有点儿打哆嗦。因为是冬天,而且春节期间,所以爬长城的人与往日相比其实并不多。

爬过山的人应该都知道,爬山容易下山难,登长城也是如此。而且登过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的石阶非常高,刚开始还不觉什么,但越往后就越艰难,每一次抬腿都仿佛有千斤重。我亲眼看和我一同登长城的一个小伙儿,在爬第一段的时候非常快,但到后来也和我一样手脚并用,走走停停。

通过登长城也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有的刚开始有的人就登的很快,几乎是带了满腔的鸡血去登,但慢慢的就开始后劲儿不足——他全部的力气都花在了前半段;而有的人则不紧不慢,有的时候还歇一会儿、照个相,悠闲极了,这样的人虽然速度慢了点儿,但大多是都能登到最高处;还有的人喜欢在登长城的时候时不时的往上看,似乎在衡量自己和目标距离还有多远,这样的人往往都能达成自己目标,但不一定会登顶;而有的人则习惯登一段就往后面看,这里大概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为自己攀登的高度而自豪,要么被长城的高度所吓到,开始考虑自己如果爬太高,下山怎么办,瞻前顾后。

短短的一段长城,似乎也能看出人间百态。

这短短一段长城上的人,嬉笑怒骂,显人间百态。这其中的很多行为也反映了他们的性格。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登到长城的顶端,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停到了长城最高一段的的前一段。昨天我登长城的那个时候,长城的游客数量显示是七千人左右,但我所看到登到顶端人却寥寥可数。

而作为登到顶端之一的我,在欣赏高处美景的同时也发现身边的人少的可怜。能作伴的似乎只有清风、云月。到了这里似乎才能粗浅的理解苏轼《水调歌头》中的"高处不胜寒"。

而在下长城的时候人就出奇的多,多到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人来登长城,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停在了中途。

通过这次登长城我真的感触颇多。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在生活中的我其实是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人,也很散漫,因为看不到"进度条"我索性就懒得努力。以前一直以为登长城和人生似乎略有不同,登长城目标是最高处,每走一步都是进步,但在生活中这种进步却并不明显,我努力了很久似乎也看不到结果。

而通过这次长城之行,我却清楚的感到生活中通往目标的轨迹和登长城似乎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进步的结果一个看到了一个没看到而已,然而没看到却并不代表不存在,有这种心理反而会丧失斗志,失去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有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人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谁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的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永不放弃

这个故事和登长城说明的是一个道理——"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有的人担心归途,有的人害怕"高处不胜寒",有的人体力不支,有的人则干脆留恋于半山腰处的风景,因为各种各样理由,所以最后登顶的人屈指可数。

记得当时看《肖申克的救赎》,我就被安迪的坚持所震撼。试想,肖申克监狱里那么多的人,在被送进监狱的初期,谁不想逃出来呢?!但大多数人都在漫长的时间中被消磨了意志,丧失了希望,最后被"体制化"。但唯独安迪,他从进监狱的那一天起就在计划着逃狱,并且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都不放弃希望,在作为证人的威廉斯被典狱长杀死,在典狱长的各种压迫下,安迪都没有屈服。

他只是蛰伏了十九年,那个当初被瑞德嘲笑"要用六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安迪用十九年就完成了。正是这份希望、这份坚持才成就了安迪,在历经了十九年的苦难后,他终于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最后给肖申克监狱中的典狱长一干人等一记漂亮的反杀!

这是安迪最后希望的、胜利的呐喊!

力克胡哲说:"如果你正打算放弃梦想,多撑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再多撑一年。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我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登长城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真的不多。


坚持日更(小妞也在慢慢适应中⊙︿⊙),在读大学生,98年的写作者。

写点故事,打些鸡血。

心怀梦想,热爱生活。不知天高地厚。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评论答赏和点赞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