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头错投延安府 (三)

2022-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鲁西捕快

      王进这个人出身武术世家,其父王升将一身棍术绝技传授于他,混到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要说在京城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但从施耐庵老先生对王教头的介绍来看,王进虽然担任着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职务,但是他的人生却很不成功。

    王教头的个人生活解决的不好。书中说,当时王进的母亲六十多岁,古代人结婚早,这样看王教头咋咋也得临近不惑之年了,古代人三妻四妾都不违法,王教头却连个媳妇都没混上,与老娘相依为命,放在今天这种情况也不正常,施耐庵在书中没解释原因。这就给一些野史研究学者提供了课题,有人一番研究下来,说王教头是个孝子,为了照顾母亲没结婚,真不知这些学者脑子里哪根筋断了,封建社会的中国历来遵循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四十岁了,没娶媳妇,更没孩子,让老娘看不到希望,何谈孝顺?

    在施耐庵老先生的笔下,王进就是一活脱脱的妈宝男。遭到高俅排挤时,老娘一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就放弃多年奋斗成果,离职出走,毫无主见。由此也反映出王教头的交际圈太窄,身边连个可以商量事的伙计都没有,但凡身边有几个可以商量一下的伙计,不至于仓促的私自出走延安府。

    这伙计胸无大志。逃离京城后路过史家庄,竟然给史进当了半年的一对一武术教练。你忘了你私自延安府的目的了吗?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应该算的上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怎么能为混口饭吃,在史进家中郁郁久居长达半年之久。

    咱不知道施耐庵先生为什么把王进和林冲两任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性格塑造的如此懦弱,按说习武之人一般来说都性格火爆,一言不合,拔刀相见,更何况还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更应当有军人的血性。所以这两任教头虽然个人武功高强,却没能把八十万禁军带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八十万禁军在水浒传中鲜有可圈可点的战绩,最大的作用或许就是抬高了两位教头的身价,一说曾经执教八十万禁军,那是何等的威风!

      在遭到高俅的排挤私自出走延安府这件事上,明显的透露出王教头政治经验不足。

    高太尉上任第一次点名,王教头就缺席,有病你提前说啊!没履行任何请假程序就缺席高太尉的第一次见面会,由此来看不能只强调高太尉打击报复,你换张太尉、王太尉心里也不舒服,你王进先没把上司当会事。

    面对高太尉的打击报复,王教头首先选择了私走延安府,投奔种谔的边防军。这是不讲政治规矩、不讲政治纪律的表现,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吃着国家的俸禄,你离职应该履行正常的程序,这样私自出走,把个人安危这种小事置于军队稳定的大事之前,可见王教头缺乏担当精神。

    清代因禁鸦片而受迫害的林则徐先生,面对迫害,诗以言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看人家林老先生这境界,怪不得林老先生名留青史,而王教头离开史家庄后,就无了音信,种老先生的边防军是不是是收留王教头这种性格懦弱之人,也很难说。

    作为高太尉上任后,第一个打击对象,王教头毫无斗争精神,连夜出逃京城,这也助长了高太尉的嚣张气焰,以致后来为非作歹,毫无顾忌。假如王教头能有“舍得一身剐,敢把阎王拉下马”精神,可能就没有后来高太尉的猖狂。

    而且据史学家茶余饭后考证了一下,高俅在徽宗执政期间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也就是说,无论是论官职品级、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社交圈子,他跟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等这些官员都没法比,他都是小弟。我们在老版水浒传电视剧里,也能看到高俅在蔡京面前卑躬屈膝的镜头。王教头稍微有点政治斗争经验,完全可以找机会向这些人反映高太尉的飞扬跋扈、祸国殃民,这样的话,还有他作恶多端的多年以后吗?

    时隔千年之后,西南某市发生一起王捕头私走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事,咱也不知道这王捕头是不是跟水浒中的王教头学的,不过王捕头进入的是美国领事馆,这就涉嫌叛国了。按说受组织培养多年,遇到困难第一选择应该找组织。你跑进美国领事馆干啥去,又多了一个投敌叛国的罪名,作为一介草民,咱也不知道王捕头当时是怎么想的。

    王进在带着母亲离开史家村后水浒传中就再没出现王教头的身影,王进去了哪里估计只有施耐庵老先生说的才是对的。有些吃饱撑得史学家又考证了一下,说:可能是王母在路上病逝。王进自此没了牵挂,在延安府那里又不能出人头地,所以很可能在那里待了不久就隐居起来,所以后来史进寻找师父,也一直没能找到他。

    读完水浒,个人感觉:王进不会上梁山,王教头一直在体制内,生活无忧。仅仅因为受高俅排挤,并没有危机生命就出走了,说明这伙计胆小。这种胆小鬼,他会上梁山吗?上了梁山就面临诛灭九族,王教头没那胆量。

      我觉得这个人最大的可能就是带着老母亲流浪江湖,靠打把势卖艺终了一生。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既丢,了自己京城的工作,也未能跻身梁山好汉的序列。一招错棋留下的教训惨痛、深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