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传说】(篡改)

2018-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華劍悟萌伴铭寿达

【附子的传说】(篡改)

附子入药,始于《神农本草经》,有大毒。

李时珍“乌附毒药,非危重病不用,用之不当,致祸甚速。”

宋朝蔡涤《铁围山丛谈》载~

皇宫中,宣和殿有一小库,为“天子私藏也”。

乙已岁冬,鲁公得疾甚重,皇帝亲问,医者回奏,当用“附子”。

帝命管库内侍送来附子,皇帝选四个,每个有拳头大小,赐给鲁公。

一重有三两四钱,一重三两二钱,另两个为二两八钱。蔡叹日首次见到。

从这故事中可知,附子确为要药,皇帝要亲自过问才可。

《前汉书·;外戚传》载:霍光专权,女为帝妃,欲起女贵,串通女医淳于衍,用大毒之药附子制成药丸,毒杀了临产的皇后。这是最早的附子杀人案。

宋朝林景熙《越州陶山附子岗》诗~

洞霞疑按台峰近,石栈空割蜀道难。

一种灵苗人不识,半山霜露夜痕干。

古人云~附子其用有三:

一是去脏腑沉寒,二是补阳气之不足,三是温暖脾胃。

善用温热之药的窦材说~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人参、附子、五味子、麦冬、童便是五物回肠汤,挽垂危于万一。

明朝张仲景颂~

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

虞搏在其《医学正传》~

附子,续命之要药。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门之气。

病在危急之际,非此不救。或曰附子乃阴证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之得法可救命于顷刻。

沈良臣,患痰嗽,昼夜不能寝,多医无效,众说纷纭,或火、或湿、或气、或风。汤药杂投,均无效果,几至送命。沈良臣的儿子求到张致和的门下,诊脉后,脉沉,而且濡湿痰生,寒也,宜用理中汤加附子。服后当夜嗽喘两平,调理后愈。

外用引火归源~

《摘玄方》疗活上行,自感背内发热如火灸,用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引火下行,背热自除。

《经验方》疗久患口疮,属于虚火为患者,附子末醋、面调,贴足心,男左女右,日再换之。

《普济方》疗鼻渊、脑泄、流鼻血或清涕反复不愈者,用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贴涌泉穴亦有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