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如何炼成的?从激情谈起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面说,天才是通过激情,精深练习和伯乐指引这三个要素组成,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今天我们就谈谈第一步,如何获取激情?
咳咳,表想歪了,我是说学习的激情。
表想歪就像恋爱一样,我们会因为爱一个人而迸发激情,因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甚至废寝忘食,甚至忘我倾心。那么如何碰到这样一个人和这样一件事就是关键所在。有人会问,那就完全靠运气咯?
《阿甘正传》非也,其实除了运气之外,我们确实有一些方法能够让自己找到让我们迸发激情的事物。比如——增加选择
我们可以观察到,现在的年轻父母喜欢将孩子送去学习各种才艺,琴棋书画样样不落,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先别着急反驳,听我说来。
孩子在十岁以前是有着非常强的学习能力的,他们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完唐诗三百首,也可以兴致勃勃地看完十万个为什么?换做成年人,恐怕没有几个能真正做到这样。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成年人是希望能够快速得到回报的。不论学习什么,大人们总是会希望尽快得到一个结果,而往往忽视了享受这个过程。不论是因为迫于生存压力还是追求时间效率,这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而孩子们正处在迅速成长,吸收外界知识的阶段,他们需要各种信息的刺激来增加经验,他们往往更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将会在他们将来的人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
孩子在幼年时期习得的技能将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对之后他们的学习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影响。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说一个孩子从小学习钢琴,那么音乐将在他的生活中占有很大一个比例。他从小习得了比同龄人更好的音准和节奏感,于是在之后的音乐表现中就会越加自信,如此一个良性循环便产生。他对音乐的激情就更易被点燃,他之后在音乐方面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学习钢琴那么家长们送孩子学习各种才艺的意图就很明显了。通过增加选择项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也许孩子对弹钢琴不感冒,却对小提琴情有独钟;也许孩子对素描不喜欢,却对彩铅有着兴致。这就需要父母们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表现来提供更好的建议和机会,如此,孩子才能更早的找到能够激发他们的事物。
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不喜欢写作文,一到布置作文的作业,就一个头变两个大,去上了培训班依然没有太大效果,可是我却在音乐方面有着比同龄人更高的天赋,因此早早就考过了电子琴十级。而对音乐的爱好也一直伴随着到初中参加学校合唱团,到大学赢得学院新生歌手大赛第一名,到现在开始学习钢琴。
当然,并不是说小时候不感兴趣的东西到长大后也会不感兴趣,这是一个经历,环境等积累的作用。比如说写作这件事情,我思考了很久,小时候不喜欢写作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太多感悟想法,因此写不出内容,而现在我经历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于是素材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开始喜欢写作了。
学习写作于是我们为了找到能够点燃自己的那种事物,我们就应当将自己当做初学的孩子,扩大自己的选择,多尝试,多实践,也许你就会有新的发现。不仅如此,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和灵动生气。
点燃激情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
有研究表明,很多大文豪大艺术家的家庭都是不幸福不美满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提到20世纪70年代,以为来自长岛的临床心理学家,马文·艾森斯塔德追踪了在《大英百科全书》上能占到半页版面的每一位名人的家族史,验证了动机和父母早亡之间的关系。其中涵盖了荷马到约翰·肯尼迪等从作家、科学家、政治领袖、作曲家、军人、哲学家到探险家等名人。
百位世界名人油画由此看出,天才的激情很可能是在艰苦极端的环境当中被激发出来的。人们处于困境当中的时候,出于生存的本能,会开启强大的潜力机制。人们不断搜寻更适合的方式让自己在困境当中幸免下来。
还有一些例子,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适应他乡的生活,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别国的语言并且强大自己的生存技能,这是在自己本国国内是很难达到的效果。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新的环境激发了他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不得不学习新的技能。
虽然我们或许天生就有着优渥的生活和家庭,没有那些极端环境的体验,但是我们的意志力应当不断警醒着自己,让自己有些适当的危机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否则我们可能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在舒适的环境中逐渐走向平庸。
温水中的青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下一篇,《天才是如何炼成的?伯乐的作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