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羊
终究还是没能幸免,到底还是阳了,在38.5℃的体温下,我想起那些羊来。
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喂羊,几乎每户都会养那么几只。小时候做完作业,少不了的一件事就是放羊。把羊牵到树林子里去,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把羊肚子填饱,而我们那些放羊的小孩就会在一起做一些和放羊无关的游戏。
有的时候光靠放羊羊是吃不饱的,这个时候它们需要额外的加餐。这就需要我们去地里给山羊割草。牛筋草,马蜂菜,面条菜都是羊的最爱。
那个时候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听话与否不是他考试考了多少分 ,更多的是他割的草多与少。
在收入来源很少的时候,猪和羊是一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猪一年到头也就能卖那么一次,而羊一次可以下好几个崽,成了不时之需的主要变现方式。
还记得一到快要交学费的时候,爸爸就会提前打听行情。瞅个好价钱把羊卖出去。那三百来块钱可以满足我学费的费用,和一家人短时间的零用。
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对羊充满感情。小学到初中,如果没有一只只羊的献身,就不会有我一步步地完成学业。
那个时候好像经济意识不是很强烈。我之前告诉过爸爸,咱们现在是三四只羊,如果养三四十只会不会收入更高。爸爸只是笑,说忙不过来。
后来有了放羊的梗,“我只放一只羊,多了怕说不过来。”也许在老一辈人眼里,一切都是够用就好。三四只羊就可以满足基本开销。也没什么风险,挺好的。
不过一切并不是太完美,有天我放学回来,看到爸爸一脸的愁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后来我知道,原来是家里的羊被偷了。院墙被扒了一个大洞,四五只羊都被偷走了,只有一只小羊羔没和羊妈妈一起睡,才得以幸免。
看着墙上的洞,看着一筹莫展的爸爸,我诅咒了偷羊的人一万次。只是羊最后也没有找回来。后来我家里也不再养羊了。
父母年龄大了,不能做其它的活。老家的院子再也没有鸡鸭牛羊之类。爸爸会把院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只是太干净了。干净的有些冷清。
我和爸爸说:“要不再养只羊吧,也有点事干,总比一天到晚坐着要好,也可以运动打发下时间。”
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爸爸就那样又想到那些被偷的羊来。“那几个羊要是按这时候,能卖六七千。”
为了不让爸爸再想那些伤心事,之后我再也没和他提过养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