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由感遇想到张九龄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夏兰朵朵
桂花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五言古诗的作者是张九龄。张九龄生于唐朝673年,卒于740年。他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张九龄字子寿,名博物。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借物抒情。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春天,兰叶长势繁盛,散发着幽香;秋天,嫩黄嫩黄的桂花芳香四溢,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多么皎洁无暇。这样欣欣向荣生机旺盛的兰和桂,使得春和秋自然地成为了佳节。没料到山中的隐士,听到兰、桂的风韵,都感到非常喜悦,充满爱慕。春兰秋桂本来就具有芳洁的品质,不会祈求有人来采折欣赏,它们的光辉不会因此而减损。

张九龄遭贬谪后作诗《感遇》十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以春兰秋桂的芳洁本质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坚持理想政治和自我原则,誓不同流合污。

因为这一首诗,我了解到了张九龄。

开元后期,玄宗昏庸,沉溺声色,任用奸邪,朝中贤士毁弃,馋人高张,政治日趋黑暗。守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感遇》十二首正作于此时,表达了他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了遭受排挤的忧思。

张九龄出身于官宦世家,父辈祖上都是做官的,可谓家道颖颖。良好的家庭背景加上自身聪敏,年少的九龄就得有才名。他天生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与人吟诗作对。七岁那年春天,他随家人去宝林寺上香,与当地太守做对子,就被太守惊叹为非等闲之辈。

太守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小九龄不假思索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小九龄可没被他考住,看见寺庙里的大佛便触景生情,应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九龄小小年纪就是一个天赋超凡的孩子。

青年时期,张九龄考上进士,遇人赏识,入朝为官,从校书郎、左拾遗、中书舍人、集贤院士、中书侍郎一直做到宰相。他任官为贤,对下选贤任能,对上直言敢谏,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是一个好官。然而当时的唐朝已经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政治上的黑暗,官场上的排挤,使得张九龄的仕途一波三折。他的一生,是很有作为的,他上书皇帝,以才取人,带领百姓开大庾岭,三度入京,谏官本色。他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难得的良相。当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唐玄宗才因为没听他的话而追悔莫及。公元740年农历二月,九龄病逝曲江。他走了,唐朝也开始走向动荡不安的时代。他该走了,他已经尽力了,假若他能活得更久,想来也是不愿意的,他定是不想看到国家衰败,战火不熄,百姓难安。

一个优秀的人,总会遭到别人的嫉妒,正如君子算不过小人。九龄闪光的智慧没有被重视采纳而落于尘埃,这是一个王朝的过错和损失,导致它蒙蒙昧昧地走向了衰败灭亡。九龄没有错,他虽然没有改变唐朝的命运,但他无愧于天地良心。他的诗作流传至今,就像他的品德流芳百世,为后人所崇敬仰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