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宋词 苏轼 《西江月·顷在黄州》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宋)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顷:短时间。
蕲[qí ]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横空:横越天空,弥漫天空。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尘土的东西。
玉骢:骏马。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杜宇:杜鹃鸟。
赏析:
此词作于黄州,时作者春夜醉酒,醉卧溪桥,酒醒时,天已晓,惊艳于溪桥美景,作此词。
上片:“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月光照在水面,微风轻拂,荡起阵阵涟漪,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云气。词人写眼前之景,视线由近及远,视角由低到高,“弥弥”、“隐隐”这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增加了词的音韵美,眼前所绘景物也更为生动形象,水面波光粼粼,空中云气时聚时散,词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动态的美丽图画。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此时骏马依然健壮,而我却已不胜酒力,马鞍下的那块锦毯都来不及解下,只想着在这芳草丛中睡一觉。词人在此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玉骢骄”反衬出自身的不胜酒力,“障泥未解”这一细微动作,体现了词人已是疲惫不堪。与结句“解鞍欹枕”互相呼应。
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这一溪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不要踏碎那一溪明月。词人抒发了对溪桥美景的喜爱之情,虽然词人屡受打击被贬黄州,内心始终对生活满怀热爱。词人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映在水里的倒影比喻成美玉,并叮嘱马儿莫要踏碎,虚实互换,生动地再现了溪桥月夜之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结句与上片呼应,解下马鞍当枕头斜靠在绿杨桥边,杜鹃鸟的一声啼鸣,醒来一看,已是清晨。“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在诗里的意象多为凄苦,而在苏轼的这首词里,却是“一声春晓”,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同时这一声杜鹃啼鸣更是反衬出溪桥的宁静之美。同时调动起读者的视觉、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此词语言清丽,风格婉约,极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