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2806/aea8051ee473191b.jpg)
一晃老杨离开我们竟已经有好几年了。每每想起他,我不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事,好朋友。这些年来,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好好工作,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与坎坷。
那一年,我还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离开原来的单位,在南方遍体鳞伤地打工回来,重回原岗位已无可能。或许是为了磨砺我的锐气,那位心胸狭隘的领导有意将我安排在了单位门房上班。
门房的工作挺清闲的,每天开门关门,看报喝茶,百无聊赖。我的同事是两位五十多岁即将退休的大叔,他们对我倒也关心,可我总有一种浑身是劲却无处使的感觉。环境像是一个大染缸,日子一久,我也就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了。那几个月,人整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老杨那时候是单位安全环保科长兼生产部长,早年曾与我父亲在一起工作过,对我们家的情况很了解。我平时见着他,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后来,厂里车间内部的人员有了一些变动,有两名电工因故离开了单位。厂里一时又招不到合适的电工,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很大,牢骚满腹。在生产调度会上,老杨指出,有人总埋怨厂里缺电工,可是厂里明明有电工,他们却视而不见,放着眼皮底下的电工不用,门房的小林不就是电工么,这是咋回事呢?
正是因为老杨的仗义执言,那位领导再也不好意思挟私报复了。几天后,一纸调令下来,我终于离开门房,又重新回到了配电房上班,继续从事我喜爱的电工工作。我心底对老杨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他,我不知道自己还要在门房呆上多久呢。
工作上老杨是一个严肃而又严谨的人,对待工作,他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办事雷厉风行。有时身边的人做错了事,他也从不徇私情,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我想这大约也是他多年形成的工作习惯与作风,在此之前,他曾经是一家塑料厂的厂长,只是后来塑料厂改制,他这才来到了现在的单位。
生活中老杨是一个随和的人,没有一点架子,经常与我们这些小字辈像朋友一样聊天。他知识渊博,天南地北地调侃。古今中外的名人佚事,他信手拈来,言谈中不乏幽默,让人如沐春风。
在冬日午间的暖阳下,那是上班间歇难得的午休时刻,老杨和我们几个上班的小青年坐在围墙边的草地上聊天。他习惯性地穿着那件中长的棕色皮大衣,惬意地呷了一口烟,嘴里幽幽地吐出一圈烟雾,目光如炬,透过袅娜的烟雾,似乎早已洞悉世间的纷纷扰扰。
那几年正是国营企业普遍不景气的年月,企业裁员,许多工人面临着下岗。对于企业的命运,个人的前途,我们忧心忡忡,我们自然希望听一听老杨对于当前形势的看法。
老杨说,国有企业改制已是大势所趋,旧的僵化体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我们厂来看,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够,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临了,他语重心长地说,这话我今天本不该说,但作为朋友,我还是要告诉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做好另谋生路的打算。老杨说这话的时候,当时有人不以为然,以为老杨有些危言耸听。然而,从以后的形势发展来看,老杨对时势的分析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我不得不佩服他独到的眼光。
那一年叔公因病去世,一家人强抑了悲痛操持老人的丧事。我的叔公自幼离乡在外漂泊,工作了近六十年,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曾经生活的这片土地。他生前是个爱热闹的人,我父母也想把老人的丧事办得风光一些,还特意请来了周边农村里的乐队。
农场的代表来了,家乡的亲友团来了,父亲单位的领导也来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父亲单位领导的代表竟然是老杨。
老杨依然穿着那件中长的棕色皮大衣,光亮的脑门上,头发向后根根直立,看上去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追悼大会上,老杨亲自为叔公致悼词。他声情并茂,声若洪钟。他的讲话抑扬顿挫,气势非凡,回顾了一个农村老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赞扬了叔公的贡献与付出。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心里暖暖的。我没想到老杨百忙之中还能来参加叔公的追悼会,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高大起来。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原来的工厂改制后,我和老杨又进了同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在新的企业里,我们的工作依然有一些交集,这也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在这里,老杨已不再是厂长抑或生产部长,而只是安环部门的负责人。生活仿佛给他开了个玩笑,世易时移,一个人前后的落差有时竟是如此鲜明,而老杨从不怨天尤人,他坦然地接受一切。
老杨虽然身为安环部长,其实手下只有一两个“兵”,人手不够,许多事情他都得亲力亲为。我曾多次亲眼看见他汗流浃背地抬着笨重的水泵在清水池边忙碌。他手头的活儿很多,譬如给上级写安全报告,检查公司日常的安全环保工作,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并制定应急预案等。他精力旺盛,工作俨然不知疲倦。在与周边的一些居民协调环保工作的过程中,老杨感触良多。他曾不止一次在我面前感慨地说,小林啊,你看现在办一个企业多难啊!
老杨就是这样,他一直心系着企业和他人,唯独少了自己。
由于长年的积劳成疾,忽然有一天,老杨病倒了,病得很重。几个月后,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老杨走了,安然而从容,他狠心地抛弃了所有关爱着他的亲人和朋友,我也从此永远地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清明节快到了,想起老杨,有泪盈眶,聊作此文,以为纪念,愿他在天国安好!
201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