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家杂谭疼痛说

如何看待《至爱梵高》对梵高其人的描绘?

2017-12-19  本文已影响1315人  一酎蓝

我不是梵高迷,但我并不觉得,只有梵高的“粉丝们”才有资格评析这部电影。事实上,当我们从“偶像滤镜”中跳脱出来,当我们不是以满腔情怀为出发点,而是考虑其作为电影的各种表现,从中所得出的观点、结论,才能更趋于中正和客观。

对于《至爱梵高》,其斩获高口碑已是有目共睹,在其早期宣传片中,我们也攒足了期待。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油画动画长片。因它以众筹的形式,耗时7年打造。要知道,125位艺术家根据120幅梵高原作,绘制出了65000幅油画,以每秒12幅油画的频次,意使梵高美学成为一场专属视觉的“流动盛宴”。这听起来是多么的吸引人,而从画面角度来看,它的确不负众望。

影片以梵高去世后遗留的一封信为线索,为我们揭开“梵高自杀之谜”。跟随着邮差的儿子——阿尔芒的步伐,我们被影片引领,走进梵高的生前居所。耀眼夺目的画作在荧屏中竞相闪现,确让观众“大饱眼福”,但另方面不得不说的是,这只是影片的一部分,可以归为褒扬的那一部分而已。

总体而言,《至爱梵高》的画面无需挑剔,只要你的眼睛不过分“苛责”,用“美出天际”这个词来形容我想并不过分,前提是你比较欣赏梵高一类后印象派的油画作品,且对以油画来展现故事情节的方式并无反感。可相比对其画面效果给予肯定,该片剧情上的软肋,私以为则着实无法忽略:6点问题,以下详谈。

问题1:对于梵高生前的介绍不够充分

影片开场介绍阿尔芒与人打斗,引出梵高的信件,米兰中尉对不愿送信的阿尔芒说:“其实他(指梵高)本是个有趣的人,只不过在他的好朋友高更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这句话对高更的提及,之前话语中对梵高弟弟提奥的一语代过,这两位在梵高生前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物就这样介绍完毕,影片在此节奏过快,语句稍不注意转瞬即逝。对于并不了解梵高生平的观众,可能未能及时将此信息消化,其面临后面的剧情,便难免会不知所云。

对于传记式的电影剧情,介绍人物生平本应是一个细致的过程,对其生前事迹的描摹,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生平介绍过于匆忙,人物难以立体,不熟知背景的观众难以后续投入,由此也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问题2:从旁人角度展开,予人“不痛不痒”之感

影片主要以阿尔芒的行程与心路历程为序,对梵高的形象进行塑造,而梵高生前与阿尔芒本身并无多少关联,影片花费心思杜撰了一个送信的情节,可这个情节以及阿尔芒形象本身,对加深人们对梵高的理解并无根本帮助,影片本可以选择更好的情节与人物来衬托梵高,展开梵高的故事。

无关人物的介入使得观众对于梵高生前的“关系图”更为困惑,无关情节的杜撰影响了影片的纪实性,是对不了解梵高生平的,观众的误导。

问题3:影片细节之处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过于单薄

对于梵高生前的事迹,影片着重强调了“切耳事件”,可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对此,影片又加入了梵高家庭的简短介绍,注重说明梵高是“死去的长兄的影子”,意图交代不良的家庭环境与缺少关爱,是其性格形成的因素。但浏览目前现有的梵高传记与其书信,可发现上述因果关系未被肯定,有强拉因果之嫌。

影片对梵高生前细节介绍过少,使得此部影片未能涵盖传记电影所应有的人物信息,未能进一步加深观众对梵高的理解,人们对梵高的认知未能通过电影加深与拓展,这是它很不成功的一点。

问题4:情节层过于单一,主要人物稍显扁平化

影片因以油画动画形式展开故事,对人物的肢体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描摹都难以捕捉,故而全片主要依靠大量言语对话推进情节,简练同时难免单一,且言语对话主要为次要人物之间展开,描述性质多为梵高对绘画的热爱,与其性格怪异的方面。如此“一边倒”的说辞与别无二致的情节,会使得观众对人物的理解较为片面,人物形象稍呈扁平化特点。即便影片中偶尔存在类似医生管家等不太一样的说辞,但观点都直指梵高性格之“怪”,可对于想展现人物的梵高类影片,对人物复杂性格做到全方位展现,不应是最基本的吗?

问题5:影片语言多为侧面讲述,单薄且不合常理

因影片情节基本全部依靠语言引导,整部影片给人的印象则是次要人物过于“话痨”。不合理的对话承接与探讨予人做作之感,而大面积的“高度评价”(尤以画商、医生女儿对其评价为甚)不单单是不符合梵高当时的个人口碑,更从一定程度弱化了影片极力渲染的“梵高式孤独”

正所谓,一方极力阐述着他的孤独,一方用赞赏的语言(梵高当时并不有名,剧中诸多人物却站在了现今角度,以伟大的画家对其恭维)消弭了为观众所传达的孤独感。当影片外的致敬投入到剧情之中,奇怪之余,削弱共情,感性有余,却有悖了事实和常理。

问题6:叙事角度自我矛盾

《至爱梵高》是为纪念梵高诞辰而产生的作品,也是第一部对梵高之死提出质疑与猜想的影片。在这点上,它确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与价值。但新颖的,以死亡为叙事的角度,最终却是为了引出对生命的热爱、对梵高生前生活的关注,立意至此则变成“绕了一圈”,回到起点的前后矛盾。如若影片想传达对梵高生前的关注,大可直接通过讲述其生前故事,将死亡浅显带过,而无需将如何死亡作为构思重点。毕竟,讲述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不应用他的死亡做嚎头,他的伟大在于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死亡方式。

当精美的画面制作与不够完美的剧情相遇,影片背后的情怀与付出值得肯定,但这种肯定并不是忽视其方方面面所具有的部分瑕疵,提出批评与喜爱它本身,二者并不矛盾

对于《至爱梵高》,英国批评家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就曾在一篇文章中直言不讳:“我们应当把梵高从流行文化的陈词滥调中解救出来!”翻看网络上的留言,其中也不乏觉得影片无趣,在电影院昏昏欲睡的吐槽。其实,无论是喜爱者热泪盈眶,在电影中与梵高一起拥抱孤独,抑或觉得难以投入,对这部电影加以批判,我们都必须承认,其从内容到形式,确有很多分歧,确有诸多值得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面对不够完善的剧情,豆瓣里的热评中曾有人说:“这只是记录梵高的一生,觉得剧情无聊的人还想期待怎样的惊奇逆转与狗血翻天?”话虽如此,但并不是传记类的作品就一定平白乏味,相比此片,同期上映的《至暗时刻》就是证明。于笔者而言,指出其剧情上诸多诟病确实存在,并不是对此情怀与苦心无法买账,而是觉得花费如此人力物力财力的作品,本可以,也理应表现得更好

总之,别再说梵高的一生只有影片里萧索的片段了。

剧情上存有缺憾的这口大锅,本片辛劳的画师们不背。观众不背。情怀不背。拥有孤独一生的梵高……

更不该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