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效应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50人  有树

前几周在小密圈看了一个东西,叫作「认知偏误列表」,这个表细细整理了人在思考时容易犯的错误。当时就想挨个研究一下,可惜一直没空。今个终于挤了点时间,先把第一个整理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访问:认知偏误列表

不明确性效应 Ambiguity Effect

定义:决策时倾向避开资讯不足的选项。

怎么解释这句话?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一个罐子里有 30 个球,10 个红色,剩下的是白色或者黑色,但不知道黑色白色有多少。如果拿到一个红球可以得 100 块,拿到一个黑球也可以得 100 块,你选择拿红球还是黑球?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拿红球或者黑球的概率分别有多大?

不难发现,红球是 1/3,而黑球也是 1/3,因为黑球的数量在 0-20 之间的所有可能性都是等分的,并且与白球的可能性对称。

而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路人,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拿红球。

明明选红球和选黑球收益是一样的,但是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避开了资讯不足的选项(选黑球),这就称之为「不明确性效应 Ambiguity Effect 」,或者「厌恶不明确 Averse to Ambiguity」。

更现实的例子多见于投资领域。

很多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都倾向于将资金投到「安全」的领域,比如国债,银行存款这种,而不是股票、基金这种波动更大的投资。尽管从经验上来看,股票市场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的,并且增长率远远大于活期存款。

人天生就在追求确定性。

确定性意味着安全感。

确定性是协作的基础,而人类社会,正是靠着协作才得以正常运转的。

比如我开一个早餐店,我的早点供应商要是不能保证及时供应,我是不是很担心,如果这时候有一家更靠谱的供应商,我会不会选择这一家?

所以如果提供一个服务,就要保证可用可信赖,不能三天两头出问题。

谷歌被墙了之后,为什么就 PK 不过百度了?

是因为被墙了导致服务不稳定,用着用着就报错,太耽误事了,那么你怎么会想着继续用呢?

虽然说确定性带来安全感,但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保证真实如此,哪怕是虚假的确定性,也能带给人安全感。

不仅如此,人在情报不足的时候,甚至会主动脑补一些事情,让事情如自己所愿,而罔顾现实。

比如前几天,我排队买烧饼。我后面的一个大妈问店员,「欸,你们这还有什么饼」,店员回答说,「还有牛肉饼、猪肉饼」,大妈紧接着说,「牛肉饼,哦,就是梅干菜饼是吧」。店员……

捂脸,如此段子,简直魔幻。

别笑,实际上这种一厢情愿,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比如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这样一种误会:我本来以为你会做的,原来你没有啊!然后对方顶回来,你又没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把确定性升级,是什么

写营销文案,本质上是在营造一种「获得感」,让读者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只有在这个逻辑下,你的转化率才会蹭蹭的涨。

而「获得感」的基础,就是让读者明白,自己到底会得到什么,也即是「确定感」。

举个例子。

从得到 app 开始,如果要开设一门在线付费课程,总是会提供细致的课程大纲,为什么呢,就是要增强人的确定感,进一步增强人的获得感。让你觉得,哇,你是真的花得物有所值,花了不到200块钱,就买到了别人一辈子总结的经验。

再比如,Worktile 企业版的定价。

一年 8000,三年 10000。

是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三年的方案?可这正是人家想要你买的方案。

这是一种对确定感的运用,人为地构建选择框架,让你结合选项去比较,自行得出三年版的付费方案更好的结论。

360 在清理完垃圾之后,总是要告诉你,为你清理了多少多少 GB 的垃圾,在优化完你的系统之后,总是要提醒你,开机速度提高了多少,这是什么,这就是实绩,让你知道 360 到底多有用。

不主动刷存在感,不主动告诉用户你的价值是什么,你觉得以用户的心智,能记得起几个 App?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