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 文史哲 教育 思维平凡中的光

试着祝福一个我不喜欢的人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25人  自由之鹿

最近去参加头马的活动,有个资深成员,我第一感觉就不喜欢他,从在群里听到他的语音开始。后来去参加活动,见到他真人,我心里的感觉给他判定――“油腻”,“不够真诚”。

果然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我抓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他在演讲中说到自己和女儿参与了俱乐部的创办,自己还做到了中区区长,很自豪,还提到自己去大学里给大学生上思维课,但脸上的神气并不是非常纯粹的自豪喜悦,而是带有显摆的成分(当然这是我的主观感受,而我总自认为是个敏感又常常判断准确的人);他很自豪自己的俱乐部有守时的习惯,但接着就拿另一个俱乐部总是拖延作对比;做完他自己的演讲后回到座位,他没有认真听其他讲者的演讲,而是不断地翻着一本书……

第二天晚上是另一个俱乐部的活动,离我住的地方很近,我带着好奇去了,又看到了他。中场休息的时候跟他打招呼,他说的第二句话就是,“我曾经两次做到了中区区长”。还带着并不那么充满祝福而是八卦的语气问我为什么选择从北京回来?要转转选一个俱乐部?让我不是很舒服。我还看到他席间好几次翻出手机发微信,而活动规则提醒大家尽量不要看手机的(也许他真的有什么急事需要处理),但我觉得看着讲者,聆听他们讲的内容才是尊重。后来在群里大家欢迎一个曾来参加过活动的老外回归,他来了一句“You are soul of our club.”太夸张了,因为他是老外就是俱乐部的soul吗?

总之,他的气场和这些言行都让我觉得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我不喜欢爱显摆自己,做事很用力,时时带着很大的求肯定的意味的人(也许我自己心里也住着一个渴求肯定的小孩吧),以及对人不真诚不善意的人。

这两天我回到家还在琢磨我对他的不喜欢。遇到不喜欢的人,我常常琢磨这个人,像是要从逻辑思考中求证自己的感觉。同时也思考因为有他在,我要不要加入离家近的这个俱乐部。

然而同时,我也总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轻易讨厌别人。我怎么这么容易讨厌别人,这么没有包容力、接纳力呢?讨厌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很不舒服,总之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害无利。我也很容易讨厌某几种其他类型的人。因此我很想想明白原因,我怎么回事?是不是别人就不会这么轻易讨厌他?我应该像喜欢的阳明《传习录》里写的在心里对别人存善意啊!但很难想明白,也很难强迫自己做到。

昨天有一瞬间我意识到,要求自己不要讨厌他,本质上是在跟自己“讨厌他”这个感受作对抗。我允许这个感受存在,允许自己讨厌他,会怎样?我不要求自己做圣人,就在心里说,使劲讨厌他,讨厌他,讨厌他,能怎样?我告诉自己试着去接纳这个感受吧,允许自己讨厌他吧。

昨天其实在李辛的书《经典中医入门》里看到这些:当你单纯地纯粹地祝福一个人的时候,那个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唱“祝你生日快乐”,不光是一个意念,意念只是一个password, 它背后接通的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对人有很强的伤害或怨恨的念头,会接通无边无量的“怨毒之海”,于人于己都是更大的伤害;我们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念头,都会接通其背后的力量。

今天早晨我想到,这个伙伴在演讲中也提到他小时候父亲去世的早,他跟着妈妈在奶奶家长大。想必这个过程有许多艰难辛酸,他无意识地通过炫耀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很有可能是内心里那个小孩曾经没有的到足够的肯定、支持。于是我试着去看见一个渴望被肯定的小男孩的形象,祝福他得到很多很多他想要的、需要的肯定和爱。然后,我心窝处那种硬硬的感觉变少了。再想起他的脸孔时,讨厌的感觉没有了,是很平静,希望他得到爱的感觉。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是:

⒈对这个人感觉很不好,

⒉意识到自己讨厌他,讨厌他的什么,

⒊要求自己不要讨厌他(与真实的感受对抗),

⒋意识到自己在与自己的负面感受对抗(我们常常因为一个感受是负面的,比如嫉妒,怨恨,伤心,而去否定它,认为它不应该存在),

⒌告诉自己不再与这个负面感受对抗,接纳它️

️⒍正向的理性思考――理解他、祝福他――开始起作用

我的意念起转折的关键步骤是4和5.

如果没有看见和接纳“我讨厌他”这个感受,而是硬要求自己去祝福他,则只能在头脑层面工作,而心里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讨厌他”的这个声音是一直在shout的。而本质上是,我看不见 或者压抑了自己的感受――“讨厌他”的感受,这个感受就会一直跳出来,让我无法做到理性让我做到的“祝福他”这个动作。

这次与不喜欢的人的相遇,带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意识:我一直不习惯于去看见感受,特别是对于负面感受,习惯于马上排斥、压制它,认为它不应该出现在我心里,用道德去批评自己。

凡事先看见和接纳“感受”,或者叫“情绪”,才能真正气儿顺地解决问题,或者与他人建立平和、有爱的关系。

有了去看见和接纳自己的感受的意识,并有了一次清晰的体验,让我对与人相处这件事有了更多的信心。

我想,在我们的文化里,感受这种东西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我们习惯于用之乎者也中的圣人之道去要求自己,更多的是要求别人。而在西方人的语言交流中,很常用的一句话就是“How do you feel?”

突然发现,如果有了西方人这种对感受的重视、尊重,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中国传统经典中倡导的仁,爱。否则,谈仁,爱,要求自己或别人去仁,爱,都极可能是强迫,耍流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