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

第三十九章袁崇焕论计博识孙承宗慧眼识贤(三)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晓粥粥侃历史

        殿试是比会试级别还要高的国家级考试,又称廷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皇帝钦定。殿试考期一天,于会试揭榜的下月考试。只考策论,黎明入场,日暮收卷。阅卷当日,八名阅卷官分别于考卷上加“〇”“△”“\”“1”“✖️”五种记号,得“〇”最多者为佳卷,取得“〇”最多的十本交于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占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占三分之二,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处级秘书)。其他人还需再进行朝考,按成绩授庶吉士(中科院博士研究生)、主事(正六品)、中书(从七品)、国子监博士(从七品)、知县等官,这些都是选为庶吉士三年之后的后话了。

  都要从秀才一直考到状元,几乎比登天还难。如果想要连中三元,那简直比登上太上老君的三十三重天还要难了。有明一代,连中三元者,只有黄观和商辂两人而已。

  之所以说了这么一大篇幅的科举制度,理由无非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袁崇焕也曾经历过这些磨难。小袁同学,14岁就成功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成了秀才;又考了三次,23岁时通过了乡试,考中了举人;那一步就该到会试了。

  会试可不再是从老家那边考了,而是在北京贡院。会试可就不如乡试那么好考了,全国9000多中举人的人中选出300个。袁崇焕来来回回考了五次才考上,真可以说的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东东莞到北京,单程2200余公里)了。1619年,35岁的袁崇焕终于中了进士,考取三甲第40名(第142名)。

  161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明朝在萨尔浒战败,这让一向忧国忧民的袁崇焕很是伤心,他发誓,有朝一日,要站在东北大地上,指点江山。此时的他空有一腔热血,但是还并没有插手东北事务的能力和权力。直到1622年,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期已满,按惯例要到北京朝觐,接受考核。此次考核又赶上广宁惨败,御史侯恂,觉得袁崇焕是可用之才,提请对袁崇焕破格任用。于是袁崇焕连升两级,有正七品邵武知县升任正六品兵部职方司主事(主管兵部官员审核,考核之类)、山海关监军。这正好圆了袁崇焕的梦想,也算是给他数十载寒窗苦读的一个回报了。

  说了这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相信很多读者应该是有点儿厌烦了,那咱就接着开头往下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