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级权重点赞文章汇总高中语文教学文海晨光文学社

朝露待日晞,岁月可拾花

2021-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小尘埃8

     

图片来自网络

朝露待日晞,岁月可拾花

    --写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

1881年的9月25日,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今天是先生诞辰14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总觉得应该说些什么,也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学生中普遍流传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里第三怕说的就是鲁迅先生了。我想先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若干年后自己的作品会让孩子们“害怕”。虽说这一打趣“打”在先生身上,却应该引发我们语文老师的思考。

我从小在课本中读先生的作品,工作后给学生教授先生的作品。他陪伴我走过青少年,也将陪我走过中老年。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了解鲁迅先生大概都是从学校的课本中,少时好友闰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喝小酒的吃茴香豆的孔乙己,没有春天的祥林嫂、还有精神上取得胜利的阿Q......他笔下的人有他的生活也有他所处时代的喜怒哀乐。

我是喜欢鲁迅先生的。凡是先生的文章,特别是选入教材的都是反复研读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灯下漫笔》《阿Q正传》《药》《祝福》《记念刘和珍君》等等自不必说,都是常读常新的,初中时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也是记得清晰的。或许以前的眼光过于犀利了,总是从先生的文章中挖掘“革命性”,“如匕首”“如投枪”去了,其余的感情接触也是寥寥,进而快要遗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先生的文章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阿Q正传》等,统编初中教材则更为丰富,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还有萧红给先生做的传记《回忆鲁迅先生》。初中教材第一部名著导读是《朝花夕拾》,专门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定制,这实在是令人欣喜。真有一种在某处你未曾注意的角落,赫然矗立着一个不一样的先生。

图片来自网络

《朝花夕拾》先前总是粗读的,反正高中课文也不讲,便以此找到了一个偷懒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年初,因为一个机缘,让我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小册子。

这一读便是爱不释手,常常回味。鲁迅的文字是不能快读的,也是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时间的,哪怕是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是如此。譬如今天,在一个怀念的日子,拿来读一读是再合适不过了。处理完繁杂的家务,姑且不去想明日的公务,就在这温暖的午后,泡一杯淡淡的清茶,把手机放得远一点,让心更加静一点。

忽然想,倘若我有机会教授《朝花夕拾》的整本阅读,我该怎么做?如何让学生不怕呢?这样想着,便来了兴致,思绪开始蔓延。

成长是每个人必经阶段。中学生是一个身心正在发展的群体,他们的认知不稳定,更谈不上成熟和理性,正需要通过阅读引发这些年龄尚小的中学生的思考。

学生“害怕”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是我们的引导没有到位。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办法找到一个切入点,撬动一篇文章、一个作者、甚至整本书。

我想,我要先借助一个表格,引导孩子们把《朝花夕拾》10篇文章里面提到的人和事关联起来,尝试梳理出有关鲁迅成长的一些线索,看看人到中年的鲁迅在回望这些过往的故人旧事的时候,他有怎样的一些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反思。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也都是各有味道的。鲁迅先生给成人留下的更多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可是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刻板印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将我们的印象移植到学生中去呢?我们读的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而不是人为给予的印象。

我们不是在谈历史搞批判,而是在读文学作品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换句话说,我们常常忘记我们是语文老师,常常忘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

经典是有生活气息的。读《朝花夕拾》,就要读出“带露折花”的美好,就要读出“旧事重提”的回忆。将美好与回忆融为一体,选择“温暖与思考”的角度切入,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应该是极好的。

图片来自网络

《朝花夕拾》学生读起来可以是轻松的,这种轻松来自于“有趣温暖”,我们也得以看见一个“有趣且好玩”的鲁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眼前仿佛看见鲁迅儿时的可爱,他趁先生不在的时候偷偷跳进百草园里玩耍,有时他还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甚至还爬上大树上摘野果吃。虽然每次都会想到先生那严厉的目光,但也仍避免不了儿时的任性与孩子气。读《阿长与山海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性当中的真和善。是阿长激发了他对版画有非常多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在做木刻兴趣,是阿长买了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满足了鲁迅的小心愿,让他从此有了一个兴趣爱好,爱上了绘图的书。《琐记》回忆离家到南京上学所接触的种种世态人情,作者甚至想尽快走出封闭的乡镇,到外边去。鲁迅当时的年龄差不多就是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希望能离家到外面闯荡世界。若干年后,在回望的时候,鲁迅先生表现出来的是趣味,是深情,是温暖,是回忆,是敬意,是愧疚,是百般滋味。一切都是那么的天真,引起了我的共鸣,鲁迅先生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多么美好啊!

我们还可以尝试转变角色,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抓好落实,进行沉浸式的阅读,试着把自己“代入”进去。带领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可以将鲁迅的成长和自己的成长相关联密。在阅读中,我们就把自己想成书中人。我就是鲁迅,我也跟鲁迅一起,我也跟猫结仇了,我也想去看五猖会,结果被父亲逼着背书……读者若能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生,或者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别人的人生,就容易找到兴趣,也会有别样的收获。这样去读,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害怕呢。

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造成人的物化与情感缺失,文学作品正好可以弥补人的情感的缺失。鲁迅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年代,鲁迅的遭遇是一个比较悲惨的遭遇,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看到,鲁迅并没有变成佛系少年,他也没有变成丧系青年。他的血始终是热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姿态投入到人生当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会发现他写这些文章是为了寻求温暖的,可见温暖的情感对于孩子有多重要。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正是需要在他的人生当中增添温暖底色的时候,这样一种人间的温情可以为他们的人生提供安全感。

经典也是有思想性的。《朝花夕拾》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温暖与有趣,同样能感受到深刻与思考。

现在的孩子们被父母和老师保护得比较好,很难接触到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阅读中,我们不能回避一下社会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从《朝花夕拾》中获取那些缺失的社会经验。如《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她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再比如范爱农的族人,范爱农过世后,朋友们想集一点钱作为他女儿学费的基金,结果一经提议,即有族人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募资一事不了了之。从认识的价值来讲,这些事情都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能正确看待人性具有的丑陋面。

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做岁月的拾花者。每一个人都会长大,童年都会远去;每一个人都需要反思,照见未来的路。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文中人物身上那些看起来或愚蠢或可悲或可恶的特质,边读书边反思自己。当然,我们应该看见鲁迅是批判的,但是他不是将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专批判别人的,他也是如实呈现自己的不好的,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朱光潜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每个人都面临长大的希望和期盼,可是真正长大后又不断怀念过去,每每于彷徨之时,默想之刻,总会记起以前的陈年往事。在岁月流逝之后,在离乱坎坷之际,忽然记起儿时的快乐,心中就涌起些许温暖,慰藉心灵,伤过之后还有一些感动可以让人有一些希望......”鲁迅先生于“夕”时拾“朝花”是距离与美的绝佳诠释,而如今我们借助书中的文字,唤醒的自身对于儿时生活的怀恋,又何尝不是一种亲切的美呢?这也是我们读《朝花夕拾》能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吧。

在秋日的暖阳里,找一个时间翻开《朝花夕拾》吧。忘记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先生,忘记中学老师“过度又费力”的拔高吧,在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读出你最真实的感受,读出你对岁月抚触,享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天真浪漫,年少轻狂的童真,思想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那些逍遥日子。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让我们做一个岁月的拾花者,无论在什么样的年纪里,回忆起童年时,心中都会有当初的那番滋味……

                          2021年9月25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