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断舍离
在我个人看来,中华文化的传承靠的不是少部分文化研究者,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什么这么说呢?请接着往下看。
品读《中国文化概论》,我读到了其中文化同化的概念,如下:
指相对弱势、落后的文化在与相对强势、先进、 完善的文化接触以后,逐渐引进、学习后者,受后者影响,并逐渐具备后者特征的这程。当一个弱势文化具有强势文化的特征时, 我们就称这个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同化了。文化同化的规律是先进的同化落后的。华夏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屡屡遭遇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如春秋以前的“南夷与北狄交侵”,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连南下,明末满族入关。剽悍勇猛的游牧人虽然在军事上大占上风,但在文化上却反复上演着“征服者被征服”的正剧。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人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从而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思考良久,得到如下答案:中华文化能绵延不绝,恰恰上明了它自有其先进性。中华文化是强势文化,在其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完善。
而在武力上比较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却是上演着一场又一场“征服者被征服”的闹剧。那么我们确实可以自豪的说,中华文化不是吹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吸收传承下来的,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各种信息,但是我们会忽略了对文化的传承。有人说是因为现在都读不起书了,书的价值太高了。我想说,您可以去图书馆啊。
现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也是挺大的,哪个省县没有那个公共的图书馆吗?那都是可以免费借阅的。所以究其原因,不是读不起,而是不想读。关键还是意识上的问题,他没有把读书当回事。一个不读书的人,你叫他读书,他也只是敷衍你罢了。
我们要想去继续保持这种强势的文化,那必须得有人来传承。这个人可以是普通大众,也可以是研究者。看《中国诗词大会》就知道了。所以呀,如果有这个想读书的心,那就开始读,读对你有益的,你感兴趣的,什么都行。
这就是我个人对于文化的一种态度,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总会碰到这种那样的问题,其实在读书上都能够得到解决。即使不能解决,它也能够给你一点精神上的力量。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失精神。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整体精神气不足。这是事实,我们无法反驳。但是这种状况,至少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说要读书的原因了,一个不学习的人,怎么懂得这么深的东西,怎么懂得自己未来的路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