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素养”养成记「3」:忽略信息的基本功
这是“比特素养”养成记的第3篇文章,用于记录在阅读《比特素养》中过程中的想法和对于电子办公、信息流的实用看法
学会忽略应用软件(微信)的推送和未读消息,是现代人的基本功
因为工作需要和别人频繁联络的原因,正常的工作日我都是需要直接用PC版本的微信,直接的好处是处理信息的效率升高,弊端同样明显:查看一条消息或者图文,“成本”变得非常低廉(更快地点击图文消息、更方便的查看图文) ,使用微信作为工作通讯工具的弊端又一次直接显露出来。
从上个月开始,我开始有意忽略微信中的未读消息(主要是适应提示的小红点的左上角的未读消息数量),大概花了一周时间有意不在工作的时间打开微信推送的无关内容,将需要特别关注的联系人和群组第一时间置顶。基本能够解决对微信消息的心理障碍。
现在微信的形态是永远都有未读消息,我会定期(两到三天)查看一下历史消息,大部分未读都可以直接忽略。
针对邮件,最近有了两个新习惯:
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统一查收邮件,邮件往来的本身形式脱离了即时通讯工具的时效性与“情景性”(发言人当时的情绪与周围人的及时反馈),所以邮件本身有“发出即过时”的属性。至少在我的工作环境中,紧急的正式事项都是“邮件+电话”进行处理的,所以对于本身没有紧急性质的邮件,定时处理就好。我的习惯是每天午饭前和下午四五点之间两个时段处理邮件。
将重要邮件及时放入“待办事项”中,如《比特素养》所说,一部分邮件本身就是待办事项,但是在亚洲人的文化当中,想要直接把邮件和待办事项联系起来,需要解决抄送过多的问题。某网站看到的段子:美国人和日本人做生意的常见情况就是每次美国人把抄送列表中那些无关的名字删去,下次日本人发送邮件时又会一个一个加上(我觉得这和亚洲的文化本身有关系,类似国人“刻意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努力”的想法)。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收件箱当中一半以上的邮件是无法关联到待办事项的(比如纯抄送的邮件),你会怎么看待你的收件箱?
我的做法是:把能和待办事项关联邮件单独转移到一个文件夹中,事情处理完毕的时候再移出这份邮件,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过量邮件带来遗忘事情的风险。
吐槽一下,很多繁忙的商务人士邮件中经常有成百甚至上千封的未读邮件(对啊,我就是在说管理不好自己信息流的老板),对于这部分人,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通过邮件来批复,就把邮件当做存储工具吧,配合电话使用味道才正宗。
最后说一下关于纸质工具的使用,我们在办公室经常能看到的纸质工具包括:便利贴、待办事项列表、笔记本。在实际的使用中,可能用处并不大,主要原因如下:
纸质的内容如果不是马上就处理的话,本身就会成为一种视觉干扰:你想想如果你的电脑屏幕边缘如果有5个以上呆了1周以上的便利贴,估计你会炸掉。
纸质工具承载的内容太少:图片、视频、音频、链接,这些内容,都是纸质工具无法承载的。
不方便归类和后续处理。
小结:纸质工具适合更多深度的思考和笔记,但是不适合结合工作的待办事项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