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故事只讲了一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

2024-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云间月皎皎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老祖宗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世界上最难以揣摩的就是人心,因为人心易变。

而近年热门的《九型人格》,被全球500强的企业用来将员工分类培训,以提高执行力。因为它被评价是一种精妙的人格心理分析工具,它认为形形色色的人格皆可以分析归类,而且可以规训员工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有点矛盾吧?人们终其一生,都在类似这样的矛盾中寻找平衡,在无序中谋求规律和出路,在有序中伤感束缚和羁绊。

《故事只讲了一半》的作者为我们揭开了面纱的一角,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哪怕只是一半。

“我”是一位民间故事整理者,一直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相当规律。七点的起床闹钟,固定不变的早餐,八点在单位打卡上班。

那么,生活就一定会遵照“我”的安排和预期来规律运转吗?

事实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意外无所不在。

当“我”一出门才知道有沙尘暴。平常行色匆匆的行人变少了;回想起原本应该在解剖室的尸体,曾意外地出现在沙地里;而北山上光秃秃的沙地也变得能看到绿意了。等他到单位后,意外地发现连老迟到的酒鬼都到了。向领导请假也意外被拒,没有收到通知却遇到上面来视察。原本严正以待的“上面检查”,其实只来了三个年轻人,象征性聊几句走了,检查就出乎意料地轻松结束了。

作者用电影的镜头感逐一记录,客观地描述,并不加以评论。

当“我”准点登上长途汽车后,又遇上打瞌睡的司机,不买行李票的乘客,过站才让人下车,下车后还被人撕住领口逼问。

一路上的小插曲,件件都是意外,是作者无法事先预测的 。而见到扎巴老人后,意外仍然继续。老人身上插着管子,老人将旺姆托孤的失败,大学同学的离婚消息,警察终止了人们的斗殴,半夜传来老人的死讯,故事没有讲完的遗憾,编撰的书再也不可能完整的缺陷。

小说的结尾写到:

之后,是死一般的寂静。

故事在此就戛然而止。

就在这些表面看似毫不相关的的意外一连串出现后,故事居然戛然而止!

一种荒诞的、不可思议的、毫无逻辑的感觉充斥在我的思绪里。这些意外,这些残缺,因为“我”的生活轨迹而发生了联系。但它们的出现,就像命运随意就把某处打个结,完全是控制不了的,无序的,随意的,不完美的。

但,我转瞬想到,如果不是“我”,而是“他”“她”“你”,这些荒诞和残缺就不会出现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谁,无论多么高明的策划,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意外无处不在,但它们之间必然有一些深藏在表面之下的本质相似。

就像,生命的运动终究是无序的,无论我们多么向往把它们归纳在有序的框架中,总有那么多匹脱缰的野马不接受拘束。

就像,人生终究是不完美的,缺陷和遗憾才是常态,断章无处不在。人生的故事可能讲到一半就截止,这都是必须接受的生命常态。

就像,万玛才旦笔下的“我”,并没有眼睛鼻子的外貌描写,并没有口吐珠玑、胸怀大道,只是朴素地行走和记录,发现生活本来就是杂乱无章的样子,却也骨肉丰满,平凡真实。

就像老人阿扎没有讲完的黄色故事,面对修行瑜伽师说的瞎话,地里诡异地丰收的屌,对牦牛酥油茶的迷恋,发现了生与死的分界并不遥远,真与幻的界限并不分明,神话和现实统一于生与死、食与欲,这些天地宇宙中自然形成的,无可回避的本性。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呢?一定要将无序规整为有序,人们的得失利弊是什么?和生死一样永恒的食色欲,以及生命中永远不可能完美的缺陷感,既然存在,如何归置……

也许这一切掩藏在寻常生活中的生与死,现实与虚幻,残缺与荒诞,唯物与唯心的一系列辩证,也像只讲了一半的故事一样,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将会续写出不一样的故事终章。

然而,也要接受,有的故事,只能讲一半,这样不完美的现实。

完美只是虚幻的梦境,而缺陷和意外才是真实的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