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初二回娘家?
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二都是去舅家走亲戚,以至于很多年我接受到的信息就是初二走舅家。这几年才知道初二是会娘家,为什么初二回娘家,这个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规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回娘家,相信大家大脑里立刻想起一首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一曲耳熟能详的《回娘家》,总会在新春唱响,每逢大年初二,出嫁的姑娘总会穿戴一新,带上姑爷和孩子,开开心心地回到娘家,与亲人共聚,同享新春之乐。
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不知从何时起,从此一路传承。即便在众多习俗日渐消失的当下,“回娘家”依旧雷打不动。关于初二“回娘家”这一习俗的形成,有人说是出自朱元璋。
话说朱元璋的第四个女儿安庆公主出嫁后,过得不甚如意,过年期间偷偷跑回皇宫,想着在娘家好好过个舒心年,却不料被朱元璋视为不孝,认为过年期间应该留在夫家,于是下旨,规定安庆公主,以后只能在初二的时候,才能回到皇宫。
此事一经传开,民间大众都觉得有理,认为女子嫁入夫家,就得在家好好侍奉公婆一家,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于是,民间纷纷仿效,进而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渐而渐之,就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世代流传,就成了如今的初二“回娘家”。
此说法,只不过民间流传的野史,不足为信。自古以为,民间就有着“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说法,并且,即使是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很多人的传统思想里,依旧觉得嫁出去的姑娘就是别家的人,不再是自家人,由此可见,在远古时期,出嫁的姑娘就更是“外人”。
但即便是“外人”,终究是血缘至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亲戚间尚且有人情往来与串门走动,自己的姑娘当然会有来往,更何况还是过年的时候。
传统节日里,年只有三天——初一至初三,那这三天,“回娘家”为何就定在了初二,而不是初一或初三?答案其实很简单,从古到今,不论哪朝哪代,中国人都有着诸多讲究,特别是“日子”的选择上,尤为重视。
就拿如今的结婚之日,除去一般的传统节日外,很多人都会选在“双日”(尤其是农历双日),原因无他,寓意“好事成双”。由此来看,初一和初三都为单日,三天年中,只有初二为双日,那初二“回娘家”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就此而成,一方面,过年团圆相聚,共享新年之乐,另一方面,寓意“好事成双”,吉庆不断。在习俗的不断传承中,初二“回娘家”也不断完善,姑娘为“外人”,那女婿就更是“外人”了,娘家人需礼而待之。
由此,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在历史的一路发展中,被人们称为“迎婿日”“姑爷节”,重在姑爷这一“外人”。时至今日,姑娘一家“回娘家”时,娘家会很隆重地款待,好酒好菜是必须的,就连桌上的“座位”也是民俗中最好的位次,如若是新姑爷,娘家还会请人陪酒。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部分人的思想中,姑娘和女婿也早已都是自家人,一年四季,随时往来,但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依旧被人们沿袭下来,为新年增添一份喜庆。今又初二,你回娘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