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章:用之不勤

2024-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修心筑本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

牝(pìn):指一切雌性的母体,这里借喻拥有超凡造物能力的“道”。

大道空虚开阔而又变化万端,它永远不会消亡。这是缔造生命的神秘母体。缔造生命的神秘母体有个出口,可以称做天地的根源。它如丝如缕、连绵不绝又难觅行迹,其作用却无穷无尽。

解读摘要:

知乎  道一经典谈

第六章宣说了道家的修道主题:长生不死。长生不死有二条道路,一条是肉体养生的道路,一条是生命觉醒的道路,但此章是指后者,后世道家更重视前一条道路。一条发展医学,一条发展精深的文化和修行。长生不死是道家几千年的精神梦想,在汉代以后的道家进一步发展出长生不死的修炼方法。道家重视养生,又称为治人(第59章),庄子称为卫生,老子思想是卫生的经典。

不死是人类的梦想,但也反映人类最大的贪心。但真正的智者更信奉精神不死而不是肉体不死。司马迁崇尚重于泰山而不是轻于鸿毛的最高人生哲学。对于不死的追求会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实际改变人的生存状况,也就是生存质量。不管人的实际寿命是80岁还是90岁,内心是否存在对永恒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的永恒模式有很多种,追求肉体永恒,追求刹那永恒,追求精神永恒,名誉永恒都是其中一种。老子和道家激发了追求永恒的精神活力,极大的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把人从有限思维带入无限思维之中,创造力被唤醒了。老子和道家推动了中华医学和养生学的诞生谷神不死的观念一直萦绕在文化精英的心中,与老病死的现实相对抗,缓解了精神压抑,获得珍贵的自由。

谷代表虚空,又代表含藏,谷神是虚空和含藏之神。创造万物的神不如创造虚空的神,老子称为谷神。本章第1段与第4章和第5章都是在论述虚空,只有认识了虚空才能认识道。谷就是虚空法界,第39章“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灵”,神与谷(虚)相得益彰。内心世界常常被杂念充满,修道就是要把内心世界的杂念驱逐出去,达到空灵的境界。

空灵则能产生大智慧和无限愉悦(众妙之门)谷神不死包含了对道的向往。前几章宣说道的存在性和神奇作用,这章宣说道的永恒性。道超越了空间和时间。道家学说开启了文化精英对人类普遍关心的生死问题的探索,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构成华夏文明的文化内涵。

庄子说:“生生者不生,死死者不死”,就是对谷神不死的深刻解读。创造生命的它本来就存在,所以不生。让生命死亡的它超越了死亡,因为它是永恒的,所以不死。创造生命和创造死亡是同一种力量,老子称为谷神。世人只知道叹息生命的无常,但不知道应该思考更深的问题:生命的创造者(也是死亡的创造者)会死亡吗?如果创造者会死亡,则死亡就不会存在。

比如判处一个人死刑,但执法者已经死亡。没有执法者,死刑实际上已经获得赦免。因此执法者不能死亡。老子没有承许虚空不会死亡,后一章说“天长地久”,希望生命也天长地久,但没有说不死。天长地久与不死是有区别的,就是虚空与虚空创造者的区别谷神不是虚空,而是虚空创造者,所以说谷神不死。尽管生命有生死,但背后的主宰(创造者)超越了生死。

玄牝是道的十六大名号之一,老子把谷神称之为玄牝。南怀瑾解说此章说:“承接上文‘天地之间,其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他说》第6章解)老子一定要把道生万物的妙旨宣说出来,终于使用了母亲的概念,只有母亲才有生育力。产生虚空的母亲不是一般的母亲,而是看不见的母亲,所以老子说玄牝。牝和母在《道德经》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老子反复宣说。

世人对母亲很熟悉,不需要解说。但世人的母亲是看得见的,有形的。老子说产生虚空的母亲是看不见的,无形的母亲的根本义在于能生,而不是是否能够显形,能够被看见。老子从世人的俗理推进到超越的正理。玄牝是用来沟通世人的俗理和修道士的正理的桥梁。有了母亲,生生不息的世界就展现出来。老子用玄加于母亲之前,现实界和超越界就连接在一起了。玄是老子思想的深刻内涵,魏晋玄学由此而来。

几千年来,文化精英对玄的概念带上了过多的神秘性,阐述不够清晰,反而使老子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难以把握。量子力学出现以后,玄的概念才逐渐清晰起来。老子与量子力学家一样,洞察了决定论的缺陷,只有随机论才是万物背后的真相。

今天网络上有的《道德经》爱好者具有科学背景,发现老子思想与量子力学有明显的联系,反而比传统学院注释家更理解老子玄的思想,这是一大进步。说的直接一点,万物是随机的,生命是随机的,宇宙是随机的。粒子是愚者的狂想,决定论是愚者的噩梦。人的思想是随机的,玄就是随机,玄是看不见的联系,随机才是妙。

老子的玄同思想超越了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对立,使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完全和谐(冲气以为和)。绝对的决定论和绝对的自由意志都是不存在的,宇宙和生命的本质是二者的叠加态,这就是玄(玄态)。

玄牝就是玄同之牝,“既知其母,复知其子”,玄同的力量是无限的。数字有一和二,但玄牝既是一又是二。草原上没有孤独的羔羊。数字的一和二的二分思维使世人陷入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无休止的争论。一元论和二元论都不是真相,宇宙的真相超越二者,老子的玄同正是反映这样的状态。

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具有宇宙学的依据,老子凭自己的直觉见证到这一点,老子的玄同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玄牝,玄牝就是玄同之牝,换句话说,生殖力就是宇宙玄同的大用。一个牝字不代表孤独的牝,而是暗含了牡的存在和配合,中国的阴阳理论从此发展出来。

阴阳理论的本质就是互缺,互缺就趋向于互补,这就形成了势,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完成了道生万物理论的全部过程。第52章紧接着宣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这里的天下可以作天地理解,《道德经》天下和天地区分并不明显。从母亲可以立即推出孩子,从玄牝立即可以推出玄牡,即后文的牝牡之合

经文:用之不勤。勤,王弼注为“”。今人高亨、高明、陈鼓应、傅佩荣等说借为堇,廑,尽也。皆非。道生万物,无勤而作,即不需如人勤作才有收获,道之不可思议若此。人御寒要造房子,穿衣服,北极熊长出一身绒毛,这是无为的妙力,高下立判。

佛教有无勤而作之语,道与人不同之处在此。修行到达极高处,可以达到无勤而作,任运自成的境界,功德自然积累。如同从高处滑雪,不需任何人力,自然到达终点。农夫需春天播种夏天耕耘才有收获,道生万物自然而生。只要人不妄为,不干扰自然,大地就会生机勃勃。把不勤解为用之不尽,非老子妙义。

第6章老子非常生动的宣说了道生万物的妙理,告诉世人天地的由来,指出谷神不死,人只有向谷神学习,致虚极,守静笃,自然天长地久。道家的天长地久思想发展出中华医学和养生学,这是看得见的成果。但“谷神不死”的根本义是向虚空契悟,老子更强调的探索心灵世界,肉体是速腐的,即使养生也无法逃脱这个结果。

《老子他说》

为了切实了解本章的内涵与后世一般修炼神仙丹道者的各种注释,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名词,即所谓“谷神”与“玄牝”。

“谷神”:谷,当然是一般所谓山谷的简称。但是一般所谓的山谷,大致可以归纳成为两种形态。一是如袋形的山谷,有进路而无出口。二是两山夹峙,上仄中空而较隐蔽或者曲折的狭长形通道。

第一类形的山谷,大多空气不能对流,凡有声响动静,必然会有回声。这种回声是因为空气不能对流而产生。但在某些愚昧者的观念看来,便认为这样的空谷,必是神灵的窟宅,因此而有回声。其实回声是物理的作用,并非神灵的显赫威灵。可是在愚夫愚妇的心目中,往往因此而形成宗教式的神话,塑造了多少莫须有的传说,认为其中有神。更有甚者,便套用了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名词,称它为“谷神”。

第二类形的山谷,是隐晦曲折,两头相通的狭长通道,空气对流,由这一头的传呼,便很迅速地畅达遥远的那一头。因此,也成为被人编织成神话的题材,认为其中如有神助。实际上,也是空气的传声作用,并非真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存在。

首先了解“谷神”之所以为神的道理,便是因为它的中间空洞无物,因此而形成其中的空灵作用。正因其中空而无物,才能生起看似虚无,而蕴藏似乎妙有的功用。

其次,便是“玄牝”,“玄”字,也通作元始、元来、根元的“元”字。元,等于是万物的初始根元,是极其微妙的第一因的代名词。“牝”,在中国上古的文字中,是母性、雌性生殖机能的文雅代名词。相反的,“牡”字,便是男性、雄性生理机能的代号。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动植物,虽然由牝牡两性的结合而造成延续的生命,但个体生命绝大多数都是雌性,也就是阴性的生殖器官所出生的。因此,老子造了一个名词,叫做“玄牝”。后世的道家由此引申,认为大海荡荡的中心点有一“海眼”。“海眼”虽小,却是源源滚滚而出,成为大地层面的诸大海洋和江河的来源,它便是海的“玄牝”。至于北极,便是大地的“玄牝”。人体的“会阴”部分,则是人身生命源泉的“玄牝”之处。印度瑜伽术有关身瑜伽的术语,叫它“海底”,或视为“灵能”和“灵力”的窟穴。

了解了这两个名词的内涵,然后便可大致明白《老子》本章的意义,是要体会虚灵不昧的“谷神”境界,中空无物,而有感应无方的无限妙用。正因其虚无空冥,所以生生不已,生而无生,有而不有,因此而永恒不死。后来的道教,改头换面,称之为“洞元”、“洞虚”,也就是由此而来。

在这一节里,老子又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便是“用之不勤”。相反地说,用得太勤,便是多用、常用、久用。这样一来,就会违反“绵绵若存”的绵密的妙用了。那么,怎样才是“用之不勤”的道理?且让我们借用临济义玄禅师的一首诗偈,作为深入的说明。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所谓沿流不止,是说我们的思想情绪、知觉感觉,素来都是随波逐流,被外境牵引着顺流而去,自己无法把握中止。

如果能虚怀若谷,对境无心,只有反求诸己,自心反观自心,照见心绪的波动起灭处,不增不减,不迎不拒而不着任何阻力或助力,一派纯真似的,那么,便稍有一点像是虚灵不昧的真照用了。

总之,“道”,本来便是离名离相的一个东西,用文字语言来说它,是这样是那样都不对。修它不对,不修它也不对。

但是在“绵绵若存”,沿流不止的功用上,却必须要随时随地照用同时,一点大意不得。好比有一把极其锋利的宝剑,拿一根毫毛,捱着它的锋刃吹一口气,这根毫毛立刻就可截断。虽然说它的锋刃快利,无以复加,但无论如何,一涉动用,必有些微的磨损,即非本相,何况久用、勤用、常用、多用,那当然会使利剑变成了钝铁。所以说,即便是吹毛可断的利剑,也要一用便加修整。随时保养,才能使它万古常新,“绵绵若存”。这就是“用之不勤”的最好说明。

个人感悟:

这一章是唯一一章我看到的道一引用了南怀瑾先生的 《老子他说》的注解,可见道一也对南怀瑾的观点非常认可,网上评论南怀瑾的很多,其实很多都是人云亦云,读过《老子他说》就会知晓,南怀瑾先生还是非常博学且思考深刻的,这是中华文化的大幸。

本章的核心词是“用之不勤”,经过对解读的学习,我理解了这不是用之不尽的含义,而是无所为而以为用的道理,不去人为的干预,很多事物自然有其天道,如同揠苗助长一样,反而误了正道,顺应天道而为,又如解读中提到的随机性,看了很多相关的解读,这世界的道理真是奇妙,混沌理论的背后就是天道的意志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