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谈书院
书院,士子读书修习之地,先生教学授课之所。
多少经世名言从教学先生口中吐露出,在士子脑海里隐隐形成价值观的雏形,由他们的行动和言语传颂。
有一人,游说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想要回到以“礼乐”闻名的“田园时代”。因各类制度的被破坏最终回到故国建立书院专心讲学,以全未竟之志。
他就是至圣孔子,创立的书院被后人称为洙泗书院。
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剖析以得出对应的处世之道;他讲求泛爱,此爱虽有等级区分但在那个时代提出已实属不易。
在与学生长久的辩论下,一句又一句至理名言从书院传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听,那是书院文化的起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滥觞。
井田制遭重,宗法制崩溃,重重树影下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厮杀。唯有一处方能保持片刻的安宁,那是号称战国第一书院—稷下学宫。
这里各路思想交汇碰撞,各类派别争相谈论自己的治国之道,虽以黄老之学为主,却兼容百家思想。从这里走出的不仅仅是纵横捭阖的谋士,更是历经一百多年未断绝的书院传承。
到了明朝,书院的发展呈现出枝繁叶茂的态势,在长江以南的江西则更加成熟。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在朝堂权力达不到的底层,把握经济权力的乡绅士族逐渐掌握了底层文化教育方面的话语权。
为了将文化教育话语权延伸到政治方面,明朝的绅士们通常会到聚集在一处,以朝堂某项政策为例,进行讨论,谓之共商国是。吸引人们加入进来,不求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只要将势头造出去。
久而久之,约定俗称,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以某个话题聚集商讨。最初是类似于讲堂的形式,有时对周边孩童进行讲学,有时同辈之间交流探讨。
随着声势扩大,立为书院,招生请师,讲学与交流更加正式。
上层与下层的交流从来不会断绝。
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士绅中则会邀请正在朝堂任职的好友,赴野交流讲学,同时向他们探出朝堂的态度和反应。
而更多士子则是两种身份皆有,即在朝堂任职,也是书院士绅一员,甚至是开辟人。
阳明先生即是如此。仕途上不仅历任尚书、总督等重要职位,自龙场悟道后,更是在绍兴建立阳明学院,将心学思想播撒至全国各地乃至日本。
在明朝时期,书院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地步。
凡事都有双刃剑,一个事物发展到了极盛的状态,是容易偏离原来的道路的。书院的发展也是如此。明朝中后期,发展成熟的书院体系形成了一个链条,将士族这一阶层捆绑在一个利益集团内。凡是认可的,极力推崇,凡是对自身不利的,则极力反对,最终衍生成了党派。
各类党派纠驳缠斗,只图理论的倡导从不化为实质的行动,想必这也是明朝衰亡的一大原因。
来源 |夜启澜晨
编辑 |夜启澜晨
简书 |夜启澜晨
公众号|夜启澜晨
B站 |夜启澜晨one
封面制作 |夜启澜晨工作室
﹌﹌﹌﹌﹌﹌﹌﹌﹌﹌﹌﹌﹌﹌﹌﹌﹌﹌﹌﹌﹌﹌﹌﹌﹌﹌﹌﹌﹌﹌﹌﹌﹌﹌﹌﹌﹌﹌﹌﹌﹌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你不看,我不看,那要小编啷个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