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 像打英文那样打中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谈到打字,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一种日常生活必备的技能。哪怕你做的不是文字类工作,日常的网络浏览和聊天也离不开打字。既然是一种技能,那它肯定有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也不复杂:打字又快又准就是好的,反之则不然。
现代电脑的键盘都是为字母输入设计的,键盘上分布着26个字母按键和其他许多功能键。因此,输入字母文字,比如英文,就不需要外部的输入法软件来协助,直接按下对应的字母键就可以了。输入非字母文字,比如中文,则必需借助外部输入法程序的帮助才能做到。
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来讲自己练习小鹤双拼输入法的经历。在我创作第二篇文章的时候,我只做到了对双拼键位的熟悉,可以在第三方输入法,比如搜狗输入法中,较为流畅地使用小鹤双拼的键位。但是,小鹤双拼的完全体,不仅包括它的双拼键位,还包括它的形码——鹤形。把双拼键位与鹤形结合起来使用,才是小鹤双拼真正的完整形态。
所以,在创作完第二篇文章之后不久,我就开始研究和练习鹤形。与其他许多形码方案一样,鹤形的设计原则是把每个汉字按照笔画拆分,取第一笔和最后一笔来做这个字的形码。所以,理论上,每个汉字都由两个字母的双拼音码和两个字母的形码构成,一共四码。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每个汉字四码,这样岂不是把输入所需的击键数又提高了吗?学双拼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击键数,那么鹤形的意义何在?
回答这个问题,跟回答五笔或者郑码的意义何在是一样的:降低打字时的重码率,真正摆脱输入候选框带来的烦恼,做到像打英文一样打中文!
使用全拼输入法的人都知道,拼音输入完成后多半还需要选字,这个过程是非常影响打字的速度和节奏的。特别是当你输入“云词库”里没有的古文单词或者生僻字的时候,这种烦恼尤为明显——你可能需要往后翻十几页才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个字,更别提中途看漏导致一直翻到底都找不到,又回过头去重新找了。这样做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又让人心烦意乱。
所以,一切汉字快速输入法的设计初衷,都是为了降低甚至消灭汉字的重码率,让打字从全拼的“模糊定位”转变为音+形或者纯形码的“精确定位”。到最后,快速输入法的使用者能够完全摆脱候选框,眼睛只需要盯着输入光标,做到像打英文那样打中文。
除了这个最大的意义,鹤形的第二的意义是,当你使用真正的“小鹤音形”输入法的时候,鹤形其实可以让你减少击键的次数。这是因为,真正的“小鹤音形”输入法(小鹤官网下载)包含了一张特别齐全的码表,其中常用的汉字和词组,都可以用简码来输入,比如“你”、“我”、“他”这三个常用字,分别只需要输入“N”、“W”、“T”这三个字母即可。而没那么常用的字和词,用音码加上形码即可完成输入。整体上看,我目前使用“小鹤音形”输入法打字的码长大概在2.5到2.7之间,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汉字,我通过击键2.5到2.7次即可完成输入。这个码长,是比我用全拼时要低的。
平心而论,练习小鹤双拼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要想完全掌握它,需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我从2017年8月底开始接触这种输入法,到现在已经超过一年了。这个过程中,我曾经许多次想要放弃它,转回全拼输入法。你可以把全拼输入法想象成我的舒适区,当你在舒适区里面久了,突然跳出来的感觉十分不好受。但是为了不再被恼人的输入候选框所困扰,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到现在,我用“小鹤音形”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已经稳定在了每分钟90字左右。跟那些打字大神比起来当然啥都不是,但对于一年前的我来说,今天达到的高度足够让我高兴和满足了。
练习打字和每天写作,这两件事情其实恰好是相辅相成的,每次写作的过程也是练习打字的过程,所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除了刚开始熟悉双拼键位和鹤形的那段阵痛期,其他的时间,打字对我而言都是一种享受。这也从侧面鼓励了我保持写作的节奏,从不断更。
生活中许多事情可能都是这样。当你困在舒适区里面时,做任何改变都显得痛苦无比。可当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之后,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后面的进步和蜕变,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如果你也不想再为了一个字翻十几页候选框,不妨开始尝试接触快速输入法。如果你又正好选择了小鹤双拼,我愿意随时与你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