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37.楞严经浅述(九番显见超情)

2019-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无韦陀菩萨
37.楞严经浅述(九番显见超情)
37.楞严经浅述(九番显见超情)

37.楞严经浅述(九番显见超情)

第九番显见,“显见超情”。从第八番,九番,十番 后三番,重点是强调不离。前面是强调的不即,它不是一个,见性、万物不是一个,所以我们要远离万物而见性,披剥万象而见性。因为这样才能超越生死,超越烦恼,要不然就深陷烦恼、深陷痛苦,这是前七番。到了后三番八九十,他就讲一个不离,出离生死你还要不离生死,你不能害怕生死,你害怕生死的话,怎么敢到世间度众生啊?所以你要出离生死又不离生死,这是后三番的目的。

“显见超情”,“超情”指超越一切妄情、执著,妄情执著就是各种情执,因为我们人是有很多情执的,只是情执的角度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情执,如果没有情执的话你早就解脱了,个人执著的不一样。有的人执著于亲情,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有的执著于爱情,特别是年轻人,就执著于爱情,到老了实际上就是亲情,兄弟姐妹就是亲情,朋友就是友情。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都是各有执著的,有这个执著就会有挂碍,就会有痛苦。

这一番主要是讲我们要远离对妄情的各种执著,因为这些都是妄情,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佛说超越对妄情的执著,大家不要误会,他并不是说不要了,不是说让你抛弃。他是让你去掉执著,不是去掉那个情,而是去掉执著。情执是去掉那个执,不是去掉那个情。菩萨也是有情啊!什么叫菩萨?菩提萨埵,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有情,菩萨就是觉有情,菩萨是菩提萨埵的一个简称。观世音菩萨就是观世音觉有情,觉悟有情的人就是菩萨。

他为什么叫觉悟有情?因为他没有执著了,所以他才觉悟有情。你要有执著的话就不能叫觉悟有情了,你就是有执著的有情,你是带执著的,菩萨是不带执著的。所以说解脱是解脱那个执著,不是让你不要了。因为有些你是抛不掉的,比如说亲情怎么抛的掉,特别是血缘之情,血缘之情你是抛不掉的。所以我们去的是那个执著,当你没有执著了,那你就是觉悟有情,那你就是自在了。

这一番就是讲我们这个见性是超越一切情执的。这里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一个是从执著自然(约自然),执著自然当然就是要超越自然。一个是约因缘,当然是要超越因缘,是从两个角度来讲的。因为我们这个见性是不变随缘,我们这个妙明真心它是如如不动的。如如不动就不变,如如不动而随缘应现一切,所以说它不是自然的,叫非自然。同时我们这个妙明真心,我们这个见性是随缘应现的,但是又能保持如如不动。所以说它不是因缘,是非自然、非因缘,他从这两个角度来讲的。我们这个见性是超越自然的,也超越因缘的,所以能够超越这些执著。

他是先讲的非自然,我们先看一下。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他说:佛陀啊!真的像您刚才所说的,(“觉缘”就是指的见性)见性遍满十方法界,充遍一切,而且是“湛然常住”。“湛然”就是清净圆明。“常住不灭”,是不生不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阿难说见性“遍满十方”,遍周法界,那么跟前面外道讲的“冥谛”,他们说“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区别?他列举了几种外道,一个是前面讲的“先梵志。婆毗迦罗”,摩登伽就是这一个外道,这个外道就是谈“冥谛”,“冥”就是指暗昧,有一种暗昧、混沌的这么一个境界,它是常住不灭的。

还有一种外道叫“投灰”外道,都是引用印度的六师外道,投灰外道其实就是苦行外道。为什么叫“投灰”啊?有时候用灰涂身,身上抹着各种各样的灰,专门到人家家里找烧的灰抹在身上,这叫“投灰”外道,专门修苦行的。这种外道认为有一个真我,不光是投灰外道,印度的好多外道都认为有一个真我。这个真我可以“遍满十方”,那么和佛说的见性“遍满十方”有何差别,有什么差别呢?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

佛陀曾在 楞伽山说《楞伽经》。楞伽山在南印度,当时印度是五个印度,东西南北中五个印度,佛陀说《楞伽经》的时候是在南印度的一个山上,那个山叫楞伽山,所以就以那个山为名叫《楞伽经》,楞伽山上的当机者就是大慧菩萨(大慧菩萨起来发问,他就是当机众),阿难说:佛陀啊,您从前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演说这个道理。

什么道理?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

外道说“自然”,六师外道里有一种外道叫自然外道,

【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外道说自然跟佛所说的因缘“非彼境界”,不是一样的。佛说的因缘跟外道说的自然大不一样,不在一个境界上。自然外道认为一切万物都是自然生自然灭,没有因缘,它自然就生了自然就灭了,这个生灭都是自然现象,没有因也没有缘,无因无缘。这个就是不问因果,无因缘,这是自然外道上讲的。大家不要混淆了,这个跟道家讲的道法自然完全不一样,大家要注意。道法自然是指的自然规律,道家祖师们发现了自然规律,这个阴阳自然规律我们要遵循。所以虽然跟自然外道都用了这两个字,但是完全不一样,这个不要混淆了。

【我今覌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似非因缘。与彼自然。】

佛陀在楞伽山上讲《楞伽经》时,佛说的因缘跟外道说的这个自然,大不相同,不一样的。但是,阿难就说了:我今天观察,您所说的“觉性自然”,这个见性也成自然了,我观察了之后,感觉这个觉性是自然的跟外道讲的自然差不多。“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不生不灭,“似非因缘”,好像不是因缘。“与彼自然”什么意思?跟外道说的自然好像差不多,类似的。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于是就请佛开示:您怎么让我们获这个真实心,能够明白这个妙明真心,不让我们堕入“群邪”(邪见妄心),不会跟着外道跑了,不会堕入外道邪见,来证得这个妙明真心?这是阿难执著自然,他认为见性满十方跟自然外道讲的差不多,他不明白见性跟自然外道讲的完全不一样。阿难就怀疑我们这个妙明真心不生不灭,跟自然外道讲的“非生非灭”,不是一样吗?他怀疑这个问题。

下面就是佛来破斥,实际上就是分析它为什么不同。你认为相同,其实是不同的。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

我现在这样来给你方便开示,明明白白地将这个真相告诉你。

【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你不但没有领悟反而“惑为自然”,弄了半天你反而迷惑颠倒,认为是自然。那就不用修了,自然就可以成佛了,还用修啊?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佛说:阿难啊,如果见性确实自然。什么意思啊?它自然就有了,那无需修证,我们等就行了。那我们讲经还有什么意义?别学了吧,我们就在家等,到了一定程度就自然成佛了。阿难啊,如果见性确实是自然就有,自然就来的话,“自须甄明”,必须要审查明白。“甄”就是审查,审查明白,考虑明白。“有自然体”是自然的话它必须要有一个“自然体”(自然的体性)。

我们讲妙明真心是体。体、相、用,有体有用,无相为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必须要有个道体。什么叫体?体能够摄持不散,维持不散,要没有这个体的话,它就散灭了。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

你现在来看这个妙明真心,“以何为自”?以什么来作为它自然的体性呢?自然的体性是什么,它用什么作为自然的体性?

【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这里是举了明暗空塞的例子,就是这个见性到底是以明为自体,还是以暗为自体?以空为自体,还是以塞为自体?列了这几种,明暗空塞等。他用明暗空塞这四种,其实就涵盖了一切,就是说它到底以什么作为自然的体性?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

阿难,如果以明作为自体(体性),你就不应该见到暗。因为明来了暗就没有了,对吧?反之以暗为自,应不见明。因为暗来了,明就没有了。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

如果你以空为自体,就不能见到塞。因为空来了,塞就没有了。反之也是一样的,若以塞为自体者,应不见空。因为塞来了,空就没有了。

【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如是乃至”,就这样来推理,明暗空塞这些诸相,你作为自然的体性,如果暗作为自然体,光明来的时候就没有暗了。没有暗的话,见性不就灭了吗?这就是“见性断灭”。反之也是,如果你把光明作为自然的体性,那么暗来了呢?暗来了就没有光明了,见性不是也就断灭了吗?“云何见明”?怎么能见到光明呢?怎么能见到黑暗呢?明暗空塞亦复如是,都是一个道理。

这一段是从什么来分析的呢?这个实际是讲见性随缘,它不是不变随缘的嘛,是从见性随缘上来讲的,见性是随缘起用的,就是根据不同的缘分,根据不同的事而起用。张三来了,你就要给张三说话,李四来了,你要跟李四说话,这就叫随缘起用。

见性是随缘起用的,他就来破斥阿难执著见性自然,也就是说你执著见性是自然是错的、是不合理的。这个也是我们引用《金刚经》上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讲的见性随缘。你在待人接物时,就要应缘而动,而且要随用随了,随了随用,这叫随缘起用,而不是自然就是这样的。你也是要通过修持、通过修证之后才能随缘起用。如果你不修证的话,你就不能随缘起用,你随不了缘,也起不了用。因为随缘是你要认识这个缘,你要明了这个缘,你才能随缘起用,不是自然而来等来的,这段是说明这个问题的。

这两段实际上就是破除阿难的执著自然。

下面的内容,就是破斥阿难的执著因缘。

阿难执著因缘,佛就破因缘。执著自然就破自然;执著因缘就破因缘。其实你执著自然、执著因缘都属于情执,所以说,我们执著的范围是很广的。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

阿难说,妙明真心“性非自然”,既然见性不属于自然,因为见性是随缘的,它是随缘起用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但是自然:它就是这样,就没有随缘应用这一说。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妙明真心是可以随缘起用的,它是灵动的、活泼的,自然它就不能随缘。既然它不属于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我就推测,那就应当是从因缘生。

【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心犹未明”就是我心中还不太明了,不敢决定是不是,我只能推测,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来请问如来,“咨询如来”。“是义云何”,这个道理怎么样啊?符合因缘的道理吗?这种认知是不是?见性是因缘生,对吗?符合因缘法则吗?阿难认为见性是从因缘所生的。那什么是因缘啊?有因有缘。有因有缘就是生灭法。这显然不是的。

下面佛就来破斥阿难对见性是因缘生的执著,是用什么来破的?他主要强调见性不生不灭,是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因缘是要变的,肯定是因缘生因缘灭,它是有生灭的。前面谈自然的时候是从随缘的角度来看的,因为见性是随缘的,但自然是不能随缘的,见性是不变的,因缘是变的。他是从不变的角度来破斥。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

佛说,你说见性是因缘和合而生。我再问你,你现在“因见”因为见到各种境相,见性才能显现。

下面就先从因上破。(因缘又从两个层面来破的,先从因上破,后从缘上破。)

【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这个见性到底是因明有见?还是因暗有见?还是因空有见?还是因塞有见?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佛说,阿难啊,“若因明有”,就是你的见性是因明而有的,因为明来就不见暗。如果是因为暗而有的,那暗来了就不应该见到光明。“因空因塞。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到这一步就是约因,是从因上来破阿难的。见性肯定不是因为明,也不会因为暗,也不会因为空,也不会因为塞。如果是因为暗才有的话,那么明来了,见性是不是就没有了?那肯定相反的,同样的,见性肯定也不是因暗而来才有的。如果因暗来的话,光明来了没有暗了,那见性是不是就没有了?所以说因明因暗,因空因塞都是不对的,这是从约因上来破的。

下面是从缘上来破。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阿难啊,再说,见性到底是因为有明这个缘才有见,还是因为有暗这个缘才有见?还是因为有空这个缘才有见?还是因为有塞这个缘才有见?前面是讲因,这个是讲缘,讲条件,就是说有了这个条件你才有,还是没有这个条件才没有的,到底是因为哪个条件呢?是不是因为明暗空塞这些条件才有的呢?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阿难啊,假如是因为有空这个条件,才有见性,因为空来了就不能见塞,同样的道理,塞来了应不见空,明暗亦复如是。那可见都跟缘无关,见性是独立于、超越于因缘之外的。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

你应当知道这个妙明真心,不从因生也不从缘生,叫“非因非缘”。“精觉妙明”,“精觉”是来比喻见性不变,“妙明”是比喻见性是随缘的。不变是体,随缘是用,妙明真心是不变随缘,不从因缘生,它是要超越因缘的。因为有因缘就有生灭。

【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

到这里是总结了,也不是因为自然而有,也不是因缘有。“亦非自然。非不自然”,这里实际上一个是说不是自然有,一个是说不是因缘有。“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这是指的本来就没有什么非或者不非,也没有什么是或者不是,因为你在妙明真心这里说一个是说一个非,这都是没有意义的。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就是远离,远离“一切相”,就是一切妄相,就是你这个虚妄执著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你远离一切虚妄的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为你只有远离了这一切虚妄的相,它就是全体法界。什么意思?就是你能够显现全体法界,要不然你都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我们有局限性啊?就是因为我们执著于这种虚妄的相,不能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认识不到它是虚妄的,我们都把它当真了,一当真就有执著,有执著就有局限性,所以你就不能显现全体法界。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你今天怎么在这妙明真心当中“措心”?根据你那个妄心,世间的那个妄心、妄想、执著来谈论这些世间的戏论和名相。实际上是佛批评阿难,把这些外道东西拿出来,谈什么自然,什么因缘。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就好比你用手掌来“撮摩虚空”,来抓虚空,徒自辛苦。虚空怎么能让你给抓住,你抓不住虚空的。也就是说你那些名言戏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如果你不从内心去反思,不去参究自心的话,从言论上找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一番显见从两个方面说的,一个是从自然,一个是从因缘。因为阿难他执著自然,又执著因缘,所以说佛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给他分析,破除阿难这些虚妄、执著,让他真正认识到见性是不变随缘的。因为它能不变随缘,所以说它是非自然。因为自然是不用随缘的,自然外道又强调一个自然生自然灭,它没有随缘这一说。那么见性随缘不变,这就跟因缘有区别,因为它随缘起用但是它不变,它没变化,而因缘是有变化的,是这样来破除他对因缘的执著。把这两个执著去掉之后,就显示见性是超越一切妄情执著的。

37.楞严经浅述(九番显见超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