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凭这些被排在诗经首篇

2023-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真滴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女孩最近读了一则新闻,说中国结婚率创近10年来新低,大家伙都不愿意结婚了,但是这跟孔老夫子把《关雎》放在诗经的首篇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诗经女孩带你解读更深层次的原因,给你一个答案。

1、中国结婚率创近10年来新低

诗经女孩看新闻说,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10年来新低。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为倒数第二,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

该话题一度引发网友热议。有的自我调侃说,“单身最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单身想跟谁好跟谁好。”有的比较客观分析了原因,说“结婚只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何必找个累赘呢?”更多的人一针见血的回复:“不结婚的原因就是因为穷!”

不管什么原因,现在结婚率低已经成为事实了。我觉得是时候拿出我们老祖宗教化世民的本事了,噔噔噔噔——上《诗经》!

看诗经女孩的前两篇文章大家都应该知道,诗经作为先民教化之根本,孔老夫子说它“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那么,孔老夫子为何会把《关雎》放在诗经的首篇?放在首篇又有何深意呢?

诗经女孩带你来看看,在三千多年前,人口很少的时候,孔老夫子如何教化人们结婚呢?

2、《关雎》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

《关雎》相信大家都会背诵,诗经女孩不多做解释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都知道,现代人们普遍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也常用它来形容男欢女爱。但它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

诗经女孩说它不是爱情诗,原因有三:

第一,人称不对。你像其他人写爱情诗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基本上都是我与你如何如何,而不是用第三人称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有个好姑娘呀,君子快快来追求呀!这有点别扭,至少不像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写的诗,反倒像一首教化诗,赞美男女般配的诗。

第二,器物不对。 诗中说男生讨好取悦女生,第四段写“琴瑟友之”,这还说得通,男的家里有琴、有瑟,到女孩子家门口来弹奏,只要邻居不投诉都好说。可是最后一段,“钟鼓乐之”,这就做不到了!你看我们出土的编钟,那么重,那么沉,演奏起来恨不得得组一个乐队,这怎么抬到女孩家门口去呀?所以说爱情诗有点勉强。

第三,植物不对。 这首诗里就提到了一个“参差荇菜”,姑娘左右流之、采之和芼之。荇菜是什么菜呢?根据前后文,我们知道这种菜应该是水里长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诗里说“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种菜,但是知道是一种水里的菜。

采这种菜用来干嘛呢?这是重点。有文献说,古人祭祀祖先时,“涧溪沼沚”所生的“苹蘩蕰藻之菜”,也可以用来献给神明,“荇菜”就是其中一种。我们就当做用来祭祀用的。春天到了,妇女们下水采一种可以吃的水菜,用于宗庙祭祀,这跟爱情没啥关系。诗中说“淑女”,善良的女子,暗示了女子将承担家庭主妇之事。所以,从这一点说,诗篇也应该与婚姻的缔结有关。

从以上分析得出,《关雎》其实不是一首爱情诗,那这首诗是说什么的呢?

3、《关雎》是一首教化诗

教化诗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汉语大辞典》说,“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由此可见, 教化就是统治者通过某种方法来教育和启蒙人民,启发民心,感化他们。

我们不能把《诗经》看做简单的描写描写男欢女爱的一部著作。诗经带给我们后世的意义就在于教化。正如《礼记·经解》所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从古到今,《诗经》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唐诗宋词,它是可以治国理政,教化百姓的。

《关雎》这首诗教化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鼓励人们结婚,生育,繁衍人口。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第一、教化女人重视妇德

《毛诗》里把《关雎》比做后妃之德。“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也。”这里说的很明白,就是说淑女配君子,君子娶妻选贤妻,而不是贪恋其美色。

所以无论是君主还是贵族,娶妻当选“淑女”。这里的“窈窕淑女”,“窈窕”这个词与现代人用来形容人身材好的“苗条”很接近,也有明显不同。苗条,偏重外形;窈窕,更偏重内在气质。淑女指贤淑善良的女子,淑,善也,好也。《说文》: “俶,善也。”俶、淑、善一音之转。《仪礼》郑言注:“古文俶作淑。”仁字古字从身、身声、身、俶、淑、善音通,故仁亦有善美之意义。

所以说贤良淑德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指有身份的男性,《国风》许多篇章出现这个词,多是女子用以指称自己丈夫的。“好逑”,是“君子”“好配偶”的意思。

第二、教化人们重视婚姻

周人重视婚姻,因为他们夺取政权时人很少,要统治全国,要建立起合法的统治。如何合法统治呢?就是联合融合路线,广泛建立亲戚关系,其手段就是通婚。在周代“婚姻称兄弟”,大家论姓氏是无法成为兄弟的,但是经过通婚,可以使异姓成为亲家。总之,靠着缔结婚姻关系,建立情感联系,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周人的有效统治。

《诗·周南·关雎序》解释说“美教化,移风俗。”这就涉及《关雎》诗篇在当初的具体使用了。古人做这样一首诗,为的是什么?一言以敝之:祝贺新婚夫妻。祝愿他们婚后和谐,恩恩爱爱,家和万事兴。这就与诗篇的第三人称形式搭调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发出的赞美。诗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赞美难得好姻缘的缔结。

第三,教化人们尊重伦理

伦理, 意思是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以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这五伦中夫妇有别是指夫义妇顺。即在家庭中承担的不同责任。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她教育好孩子。夫更有本分孝顺父母扶持上一代。还有责任要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妻子则是“相夫教子”主要责任就是把一个家庭治理好。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第一首诗,这样的编排次第,并不是无因由的,反映的是周人对婚姻、夫妻关系的重视。《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正好验证了作者夫义妇顺这种人伦的思想。

《毛诗》序中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大概意思说的就是用来教化天下万民与规范夫妇伦理的第一步。

由上可见,从三千年前开始,孔夫子已经开始教育教化人们重视婚姻关系,多多繁衍后代了。看完这篇文章,再读《关雎》时,对你会不会有所启发呢?留言来说说你的看法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