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告诉我们女儿更需要拼爹!
《摔跤吧,爸爸》票房过了10亿,除了开挂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春节档加持的几部国产片外,其余地都被其碾成渣渣。
阿米尔汗自然功不可没,5个月减肥54斤,成年吉塔的扮演者法缇玛也在九个月里,每周六天都在坚持进行高强度的摔跤训练,他们都完美诠释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当然,这部片子的成功因素有很多,阿米尔汗的演技和法缇玛的灿烂笑容。励志的体育题材,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都是。
当然,那被很多人诟病的威逼式的父爱。
但我认为,这不片子最让人心动的地方就是玛哈维亚这样的父亲,正由于他的父爱和坚持才让女儿获得一个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这部影片绝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部充满“直男癌”气息的电影,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掠夺女儿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
曾经是国家摔跤冠军的父亲为了生活放弃了摔跤事业,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惜,接连生下四个女儿。在理想将近幻灭之际,意外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重新燃起希望,于是不管女儿是否愿意,对她们进行严苛的摔跤训练,最终让女儿在世界性的比赛上夺得冠军。
不可否认,这一点,大概是撩拨了很多人的神经,毕竟,中国古老的教育法则是“棍棒下出人才”,八零九零两代人,大约都经受过被自己的父母胁迫学习自己不爱的兴趣科目。
但这是一个通病,并不意味着马哈维亚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强权父亲,这样认为的人,要么就是没仔细看过这部片子,要么就是“何不食肉糜”之辈。
我们的邻国印度,拥有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12亿的人口,也拥有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但这些文明里却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印度女性的低下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目共睹,BBC出品的《印度的女儿》就可窥知一二。
在印度,女性被认为不如男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片中的父亲玛哈维亚却打破传统,他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并竭尽全力去培养她们,尽管被乡亲们嘲弄,甚至连妻子也不赞成他这么做,他也坚持下来。
要知道,即使是在中国,让女儿去摔跤,也不是一般父母会愿意干的事情,平时可以学个跆拳道柔道防身用,但真要正儿八经让女儿去当摔跤手,大部分中国父母也是会摇头的吧,毕竟这种力量型的运动并不是很适合女孩子。
更何况是在印度呢!那个女人一辈子披着长长的纱丽,待在家里伺候一家老小才是终极归宿的国家。 如果他真的是直男癌,他就不会为女儿付出那么多,大可以抚养她们到14岁,然后嫁出去好了。就像片中的那位脸庞稚嫩的红衣新娘一样,在看起来欢乐浮夸的婚礼后,与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共同生活,生孩子操持家务,卑微庸碌一生。
如果那样,吉塔和芭比塔也不会有更广阔的人生,会在世界性的比赛舞台上,为自己的国家赢得无上荣誉。
玛哈维亚是一位木讷于言却又大爱于胸的父亲,他竭尽全力,只为让女儿能够走向更好的世界。
在吉塔和芭比塔显现出了惊人的摔跤天赋后,玛哈维亚几乎欣喜若狂。他如同看到了已经沉寂多年梦想的种子有了萌芽的希望。 这种对他天赋遗传的珍惜,让他完全忘记了性别,只想一心一意地培养女儿。
玛哈维亚由此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教练,每天天没亮就开始督促女儿训练,剥夺了她们吃零食的权利,甚至为了更好的进行摔跤训练,剪短了她们的长发,让她们受尽别人嘲弄的目光。
对于十几岁的女孩来说,这当然残酷极了,吉塔和芭比塔感觉自己活在地狱里,她们每天累得浑身酸痛,一度觉得自己像奴隶一样,感叹自己的不幸命运,竟然摊上了这样的父亲。
渐渐地,她们开始反抗,调整闹钟的时间,与堂哥对垒时假摔,以消极训练对抗父亲的严苛。玛哈维亚看透一切,却没有说什么,就连女儿偷偷去同伴的婚礼上玩耍,他愤怒地闯进去后也只是打了侄子一巴掌。 在这里,我们才看到一个何其深爱女儿的父亲,他痛心女儿不理解他的苦心,却怎么也舍不得下手去教训她们。
所幸的是,吉塔和芭比塔才在听到红衣新娘的一席话后,开始懂得了父亲的苦心和摔跤的意义。她们开始积极配合训练,并不再叫苦叫累,这个时候她们开始真正的成长。
坦白说,玛哈维亚并不是一位智者类型的父亲,会对女儿循循善诱,告诉她们摔跤是一项了不起的事情,比围着锅台转有意义地多。当然,这也符合他乡野村夫的身份。 而且他对女儿的关爱绝不比任何一位父亲少。
他在白天严苛地训练女儿,却在深夜走进她们的房间,帮她们按摩酸痛的双腿。
正如他和妻子说的,他并不是不爱女儿,只是教练和父亲他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要当一名好的教练,就必须先忘掉父亲的身份。
年轻的女儿身上有很多没有定性的东西,一个真正伟大的父亲,会竭尽全力爱护她们,指引她们真正的光之所在。 父亲的爱,会是女儿一生拼搏的信念,让她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惧风雨磨砺,变得更加强大。
吉塔终于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全国冠军后,去国家体育中心训练后,这个年轻而骄傲的姑娘却渐渐迷失了自己,她不再信奉父亲的训练方法,转而听取教练的技巧,疏于对自己的严格训练。在吉塔回家后,父女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最终年轻的吉塔打败了年迈的父亲,此时,吉塔心中父亲的高大形象开始变得不再清晰。
片中玛哈维亚在女儿离去后静默地看着她的背影。他的内心一定复杂莫名,生命中很残酷的事情就是这样,子女逐渐高大如山,父母逐渐矮小如丘。
可在吉塔输掉国际性的大赛后,她又重新认识了父亲的教导意义,当她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后,鬓发如霜,体态老迈的父亲什么都没说,第二天就收拾东西去帮助女儿训练,作为父亲,他读懂了女儿忏悔的心声,作为教练,他更感受到了女儿变强的渴望。
为了帮助女儿,他想尽一切办法,通宵看比赛录像带,努力帮女儿分析对手的特点。被夏雄狭隘的教练告状后,他声泪俱下地恳求体育中心的人不要赶走女儿,将过错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并展示了他一生珍贵的收藏——从小到大女儿们靠摔跤得到的收入。
最终,玛哈维亚重新让女儿重新认识自我,吉塔也开始明白,这些年来,父亲不仅仅是教授她摔跤技能的教练,更是她勇敢对抗一切的勇气和信心之源。
在赛场上,只要看到父亲,她就安定下来,镇静地听从他的指挥,干掉一个个强大的对手。
而玛哈维亚在女儿决赛前给予的教导,也成了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对着紧张的女儿说道:
而父亲的话让吉塔心中有了强大的信念,终于在最后关头击败对手,获得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女子摔跤冠军。
当印度国歌奏响的那一刻,渴望成功的父亲和超越自我的女儿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玛哈维亚和吉塔乃至整个会场的印度人都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和荣誉的自豪,影片在情感上和剧情上出现了最让人激动不已的高潮。
《摔跤吧,爸爸》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十亿票房也实至名归。不仅在印度,在中国乃至与全世界所有男女不平等的地方,它都有着极其不寻常的意义。
因为女性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不仅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父爱的觉醒和浇灌!
玛哈维亚算不上一个女权主义者,他的身上有着浓重的大男子主义特征——霸道、严苛。但他最可贵的一面是,他同情女性并理解女性在这个世界的艰难,他努力地打破世俗的偏见,帮助女儿变得强大,直到能对抗这个性别不平等的世界。这样的父亲,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男女不平等的地方,都是不多见的。
这位印度父亲说:“我会让我们的女儿变得非常优秀,男孩子没资格去挑选她们,而是她们来挑选男孩。”
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今时今日的中国,还是会出现众多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的确与家庭中的父亲的认知有关系。只有父亲开始明白男女不平等意味着什么,他才会开始理解尊重妻子,并正视心爱的女儿将会面对的不公平待遇,他才会想到努力去鼓励培养女儿,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意识才会渐渐消散,而拥有父亲的支持和帮助,女儿便越独立自主,无论是在浅层次的经济上还是在内心深处的意识里。
于此同时,这样的家庭长大的男孩,也不会再有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至此,男女不平等的局面才会改善。
所以,与其讨论《摔跤吧,爸爸》是否是直男癌似的电影,不如呼吁中国当今社会中的众多父亲,真正相信他们的女儿和儿子同等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