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证法看“畅通国内大循环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更是着眼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
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胜利收官之季,党提出构建全新发展格局的思想是对接下来的“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完善,对于国内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自主、更加安全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深入了解这一战略部署背后的哲学基础,让我们的未来发展之路更坚实。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此举适用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能更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新环境。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国内基础条件和国际环境变化的新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但这种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不可持续,核心技术缺失、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逐渐暴露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的发展,而且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适应变化,调整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构建全新发展格局,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螺旋式上涨。 同时,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今年更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无论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形势都愈发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较大。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国须顺势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此举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影响,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内外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才能让经济发展更稳健。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我国经济快速成长,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已日益完善:从需求潜力来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从历史经验来看,曾经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了外部风险;从国际局势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的外需进一步萎缩,全球供应链也不稳定,各国要求制造业本地化的战略诉求更强烈;从国内发展看,我国已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必须利用好大国经济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内需,可以释放巨大的动能,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增长。
三、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国内循环是基础,国际市场是延伸,两者是统一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不是自我封闭,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反而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进一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与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而是强调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通过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综上,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同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积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