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蛇的游戏

2020-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寶天天鉴

经历过功能机时代的小伙伴应该都对诺基亚的一款经典手机游戏《贪食蛇》印象深刻:

玩家使用方向键操控一条长长的蛇不断吞下豆子,同时蛇身随着吞下的豆子不断变长,当蛇头撞到蛇身或障壁时游戏结束。

和别的游戏不同,贪食蛇是一个悲剧性的游戏。许多电子游戏都是以操作者的胜利而告终,而贪食蛇的结局却是死亡。不管玩得多么纯熟,技术多么高超,最终都是以死亡告终。当手机上的小蛇越长越长,积分越来越高的时候,死亡也就越来越近。那时候忙的不是为了吃豆子长身体,而是为了避免撞墙。你会发现你穷于应付,四处奔忙。贪食蛇最要命的就在一个“贪”字上。

衔尾蛇

与之相应的,还有另外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叫衔尾蛇。衔尾蛇(οὐροβόρος,也作咬尾蛇),是一个自古代流传至今的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结果形成出一个圆环(有时也会展示成扭纹形,即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名字涵义为“自我吞食者”。

这个符号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当中最为人接受的是“无限大”、“循环”等意义。另外,衔尾蛇也是宗教及神话中的常见符号,在炼金术中更是重要的徽记。近代,有些心理学家(如卡尔·荣格)认为,衔尾蛇其实反映了人类心理的原型。

柏拉图形容衔尾蛇为一头在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它是不死身,并拥有完美的生物结构:“这头生物并不拥有眼睛,因为在它的外围已经没有任何需要观望的东西存在;它也没有耳朵,因为外围没有任何需要聆听的事物;外围没有任何的气息,所以它不用呼吸;它没有任何的器官,因为在它身边没有任何东西会被它吸进或由它排泄,所以不需要进行任何消化。”

“在它被生育出来的时候,它的排泄物就安排成为它的食粮,它的行为及行为的影响都来自这些,也受从那里接受。造物者构想出这头能够自给自足的生物,这比其它缺乏一切东西的生物来得完满。另外,它不需要向任何对象采取任何防卫的措施,造物者认为没有必要给予任何献牲到它的手上。它也没有足与脚,它的整体本来就是一种移动的手段。它虽然拥有无上的心灵与智慧,但它对移动的概念却相当模糊,因为它只在同一个位置上存在,所以它的移动轨迹有如圆球;可是随着它本身的局限,它只能不住地环状旋转着。”

衔尾蛇的图案交织多重意义,而至主要的符号意义,发展自符号本身的外表形态。符号中的大蛇正在咬噬、吞食著自己的尾巴,这正是一种宇宙循环观的精神体现:建构与破坏的往复,生命与死亡的交替。而从生态的角度推摩,大蛇需要吃掉尾巴才能生存,而它自己的尾巴又为它带来无限的粮食,这是另一种永恒更生的循环模式。

贪食蛇和衔尾蛇体现了道家“大道至简”的核心思想,儒家“反求诸己”的文化特质和佛家“内修”和“轮回”的精神内涵。

行不得,求诸己,自力更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