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情与思
家的味道,爱的味道,自然的味道,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融合在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而隐藏在美食背后的则更多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思传承以及人们渴望的随意轻巧的人生态度。在由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七集《三餐》中,总导演陈晓卿及其团体采用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式,通过以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和以小人物为视角的拼接结构向观众展现了平凡人与美食那一段不解之缘的秘密,同时也在其中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部介绍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从宏大空洞的历史视角上来展现美食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而是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索突出展现共同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在重庆开小面馆的秦云,在广州喝早茶的陈月霞亦或是在富士康流水线工作的湖南人徐磊以及为照顾女儿三餐饮食甘愿陪读的李溪,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他们都对美食有着自己的理解。大都市广州既是年轻人奋斗的战场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天堂,快节奏的生活里也保留着一丝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陈月霞在早茶里品出了她的人生味道,儿子梁景轩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一手托发展一手托传统的意义。远在他乡的打工者在努力适应着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从没忘记慢下来的珍贵,美味的腊鱼与鲜香的咸鸭蛋早已超越时空将他们的思绪带回家乡。一日三餐,浸透着青春与汗水,也浸透着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态度。
中国人历来讲究仪式感,在对待美食的态度上这种仪式感也从未消失。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专业富有仪式感却不失文学性的“舌尖体”让观众看见了制作团体的用心,也看见了隐藏在解说词背后的浓浓人文关怀。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观众既能了解距当今甚远的几千年前的历史风貌,又能看见平凡人和美食之间的简单生活。简单生活并不一定是出于无奈,而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处事态度,粗茶淡饭不一定枯燥,而是一段珍贵的时光。在这些富有哲理和诗意化的词句背后观众看到的是这些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配合的一段韵律起伏的解说声,既营造了一种悠远的大气仪式感,又能使得其情节更加生动真实,自然也更易于被人接受和喜爱。
相较于同类美食纪录片而言,《舌尖上的中国》在形态上更崇尚于用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和独具特色的视觉表现方式来打动人心。在叙述故事时加入的对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表现等精神层面的描述,使得这些形象的个性更加突出,变得更加鲜活。在画面的表现方式上,场景不再单单只等同为一个镜头,而变成了传情达意和引发观众对这些美食文化思考与共鸣的重要手段。在何时,人们对于美食的定义变成了大机器源源不断生产的快餐饮食,在何时,为了生存与梦想而远在他乡的游子忘却了自己家乡的味道。他们忘却的不仅是那些承载多年的美食文化,更是忘却了亲人以及陌生人之间那份绵长深重的情感。
对于美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不容否定的是,美食往往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希望。在西南地区的洱海苍山里,粗茶淡饭便是人们心中的佳肴,自然的馈赠便是最好的美食。在古老街坊的小巷里,日益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或许无法紧跟日新月异时代的脚步,但却让这些淳朴村民活出了自己的淡慢姿态。在灯红酒绿的繁华城市里,人们越来越向往追本溯源的农耕生活,越来越想静下心来品味美食,这无疑与当前追思的主题不谋而合,这一点上,《舌尖上的中国》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存在一些瑕疵,它在剪辑和转场方式的处理上存在一些不严谨的地方,从而使得整片在结构的推进上显得有些混乱,但就其表达的主题上却仍旧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美食人文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