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5

2022-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咨询师庆贤

所谓儿童主体性,就是一个个体为自己做主,表达自我,具有主动性,可以自由而有目的性的进行活动的特性。
在一个孩子出生前,父母就对他们开始有了期待。
与其说是期待,倒不如更直接地说是父母的欲望。
一个怀揣明星梦却未达成的妈妈可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踏足演艺圈,
一个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的爸爸也有可能从孩子出生就走上了鸡娃的道路。
孩子没有选择权,因为他们需要倚赖父母生存,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父母欲望的载体或是实施者。
所以,父母是否具有责任心对于儿童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父母的形象会成为儿童的自我成人形象。
如果父母可以带着觉察,意识到他们有将自己未完成的欲望投放到了孩子的身上,并且可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发展的需求,那么或许这些愿望就会从孩子那里被收回,孩子就更加能够去为自己存在和生活。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今有很多以儿童成长为背景的一些纪录片被制作出来,看似是以教育为目的向大众传递一些理念,有些拍摄跨越时间甚至长达几十年。
就这一拍摄形式来说,摄像镜头这端的拍摄者和观察者究竟是否对镜头那端的孩子造成了影响呢?似乎这是个无法验证的命题。
但多尔多的观点是:观察者进行观察这件事本身就改变了某种东西,尤其是一个人在观察另一个人的时候,这和把孩子放在实验室里观察本质上是没什么区别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有足够的责任心,他们应该在孩子要被选择去接受这些观察和实验时,站出来保护你的孩子,别让TA成为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只有把儿童真正的当成一个主体,他们才能去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说的东西,去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天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