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每天写1000字读书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看世界》

2016-04-03  本文已影响3159人  幻无名

首先,读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里面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不一般的思考方式都很丰富。而且作者的语言风趣,犀利,读起来很有趣。里面也提供了不少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不过最后一部分就可以看得快一点了,个人觉得没讲到什么很有价值的东西,而前面两部分则不一样。这本书尽管是把作者的许多文章堆砌在一起,可是不可否认里面的文章写的很不错啊,以下是我的一些摘录和个人看法:

一:如何追求“真理”

1.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后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大多数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2.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骂的特别犀利或者捧的特别动人,观众看的很过瘾。但是,这些文章从不会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会说什么能改进我们思想的信息。它们只是迎合和肯定他人已有的观念和看法。因为它们的生产者不需要取悦所有人,只要取悦他们的粉丝就足够获利了。他们是“肯定贩卖者”。那些刺激的消息和报道只不过是一种娱乐罢了。

3.“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相信了一个东西,那么你会主动寻找能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和事实。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很难改变主意了。

4.如果人人都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效应”,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5.主动刻意的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吸收对自己的肯定。

6.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即: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二:概率论的智慧

1.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随机。

2.很多事情都是被偶然因素所极大的影响的,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在这一前提下,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目的,也不应该对自己有过多的自我谴责,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就能做好的。

3.用成绩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来决定是否让他入学,是否加薪,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做法,对此人人都服气。可是,在此之上,我们必须明白,成绩可能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失败者没必要妄自菲薄,成功者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成功中是有侥幸的。

4.未来不可精确预测,这个世界不像钟表那样运行。

5.不能只看个例就对某件事情下定论,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样本数据,得出的结论就毫无价值可言。

6.林肯: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内欺骗所有人。

7.并不是什么事情发生都是有目的的!

8.拿健康来换取金钱乍听之下,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可是,要知道如果你去考虑付出的成本——健康,与为此所获取的收益——金钱来比较,似乎就不是那么愚蠢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在心里对自己的健康成本有个基本的衡量,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自然愿意付出代价,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代价是健康。那些越是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一天到晚的忙碌程度是最高的。当你计算了,收益高于成本的时候,你就不会轻易的认为这是很愚蠢的事情了。

三:成功学的解药

1.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做一套“认知反应测试”题,这些题目中有些陷阱,一不小心就会答错。实验者发现如果把测试试卷印的很难看,比如字非常小,读起来很困难的情况下,受试者反而能进行更多的思考,成绩反而更高!(欲速则不达。。。)失读证患者阅读的时候,就有点这个影响,因为读的慢,所以被迫要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读症反而是一种有价值“的障碍”:他们记忆力都很好,能用最小的阅读量把一件事情搞明白,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点,而且还能给别人解释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失读症患者经常出人才。(把缺点转换成优势,没有绝对的强弱)

2.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都是高富帅的事。而改变规则则是想逆袭的屌丝的事。

3.第一,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而敌人的有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条件。

第二,你绝对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时候得使用非常规手段。

四:什么是有价值的“练习”

1.努力的方法——刻意练习:

(1 只在“学习区”练习,学习区指的是不熟悉的,对你而言是困难的那一部分;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的练习;

(3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2.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工作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不断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最外的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及时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3.我们经常听说这样的民间传说,说有一个学生,他对课本的掌握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你随便说一个东西,他都能告诉你在课本的哪一页。请问这个学生学的怎么样?答案是,他已经练“废”了。一旦你会了,就赶紧进入下一关。把这一关的攻略倒背如流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我国的高考制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自动化,因为考题难度有上限,一个好学生反复练习的结果就是对结题的“自动化”。他本该把时间放到学习更高级的东西上去的!——脱离舒适区,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世界上有一帮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难受。

4.练习是对人体的改造,对大脑思维和神经的改造。

(1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2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5.想要把一个动作,一个套路,一个技能,哪怕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复,重复,不断重复!

6.所有的训练必须有针对性,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且有明确的每次训练要完成的指标。

7.即时反馈,反馈者不见得比你水平高,关键的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意义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其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8.所谓的“一万个小时”实在是个误导人的概念。练习时间的长短是不能真正决定什么的,真正的核心在于你“刻意练习”——你真正专注的投入的时间,即有效值。

9.单独练习的价值更高。【单独练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独自完成的,至少在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去请教别人】

10.纪录片对于科学的作用并不在于让观众学到什么知识,而是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电视和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如果你想学到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人的地方【之前看到一个观点说在嘈杂的环境里读书这样能提升专注力,这样能不能提升专注力我不知道,反正这样的阅读效果肯定不好】坐下来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

11.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点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注重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与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不是学习。

12.博兹曼:教育哲学家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认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个人的兴趣要让位于集体的利益。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它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本就是应该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不过首先我们至少要学会怎么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啊】

五:阅读的意义?

1.接受信息的效率是可以量化的。本文中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思维密度”。比如一个人以正常的思维速度边说边想一个小时,那么对他说这一小时话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思维密度就是1;然而写文章完全不同,它可能需要经过修改和润色,一个小时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别人5分钟就看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思维密度就是12.“思维密度=准备这个读物所需要的总时间 / 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2.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步,牛人也走以步,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的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步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执行这样的效率,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的不看无聊的文章,谁能做的不去刷新网页,谁能做到不看电视新闻?牛人都能做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自控力,据说有研究去考察决定大学生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然后综合比较了许多因素,最后得出结论最重要的是——自控力。有一本叫自控力的书,关于自控力的讲述说的很不错,而且书里说了很多提升自控力的方法,值得一看哦~】

3.如果获得信息很容易,我们就会倾向于短小轻快的内容。这有一个心理学的原因,那就是期待和尝试的乐趣。比如说,我们收到一个礼品盒,打开盒子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很愉快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爱看最新电子产品的开箱视频。点开一个链接就如同打开礼品盒,各种短小的信息构成了一种期待——尝试——发现快乐之泉,我们享受这源源不断的小乐趣。

4.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高效率的上网应该就像自闭症患者一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我为主,不被无关的信息左右。就算是纯粹的为了娱乐上网也无可厚非,这时候读的快就是优点。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为了上网而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能够平静深入的思考,只有电话接线员才随叫随到。

5.“窄框架”——就是遇到一个东西做一次决策,一事一议;“宽框架”——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在桌面上集中选择。【宽框架更有优势,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处理信息显然后者要高效的多】

6.真正的专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就如同长在他们心中的一棵不断生枝长叶的树,又如同一张随时变大的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他们都知道该把知识放到体系的什么位置上去。有人把这套体系叫做心智模式,有人管他叫矩阵。【学习就是一个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读书就是给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并且读书的过程需要把知识之间的联系搞清楚,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打通任督二脉,体系构建好了,才能更好的去看这个世界】

六:正确的阅读方式

1.世界上有很多藏书和爱书的人,他们买书就精心包上书皮供起来。而真正的高手只藏笔记。把一本书买回来放在书架上,不等于拥有这本书。把PDF文件存入硬盘确保能够被搜索到,不等于拥有这个文件。把好文章收入印象笔记,不等于拥有这篇文章。只有你把他们全部拆开,撕碎,再重新组合成你自己的东西,他们才真正属于你。——我们要做的就是“吃进”很多信息,然后生产笔记本。【生产笔记本之后,还要时不时的去回顾,复习,把知识印在你的脑海里】

2.一本书应该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的欣赏作者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第二遍,读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束之高阁。

3.读书笔记的要求:

(1 清晰的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3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书和文章的联系。

4.阅读要求的是理性的思考,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偶然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的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让一本书从厚变薄,从具体的山川景色变成抽象的地图。要从高处俯瞰全书,清晰的了解全书的脉络。

5.藏书人认为书的干净最重要,所以他们不看书;低水平的读书人会在看书的时候画满了重点线;而高水平的读书人会在看完的书上写满了批注。对于书中一段好的话,你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还可以写下对作者的质疑和肯定,甚至写下自己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

6.书与书之间是有联系的,极少有书的思想独立于世界,真正的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的知识上。对于某一个问题,在其它书里是怎么看待的,有那些是支持它的,又有哪些是反对它的,主动去找出书与书之间的联系。

7.好书读两遍的原因在于,更好的获得那些心得体会,灵感,联系。对一本不太熟悉的书,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主要的想法都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只有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有足够多的精力去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8.世界上有很多比读书重要的事情,在做事和读书之间,做事优先。读书固然能提升思维能力,增加思想内涵,可是如果离开了实践,读再多书顶多也就是纸上谈兵罢了。但是,读书是除了实践外迅速积累见识的最好的方法!

9.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 to read lots and lots.And to have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 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七:何谓创新?

1.不是落后者要学习领先者,而是领先者要学习落后者。因为如果你是落后者,而你去按照领先者那套做法去与之竞争,必败无疑啊。因为无论是资本还是对于那套做法的熟悉程度,都是领先者要有优势的多的,所以落后者要想赢就必须另某出路,出其不意,敢于冒险。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为一穷二白所以敢于冒险,而领先者则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因为他承担的风险要高的多。这就是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敌人的劣势。而领先者则是在看到落后者的不走寻常路的做法有实施的价值的时候效仿落后者。

八:冒险的价值

1.风险悖论:如果你一辈子谨慎小心,干什么事都谋定而后动,你的生活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如果你敢于冒险,大胆尝试,你可能会特别失败,但也可能特别成功。如果就平均而言,到底是冒险一点好还是谨慎一点好呢?

一篇发表在《自然》的论文,答案是说冒险好。生活中有不自信,自信和过度自信的人。过度自信的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尝试一些即使实际能力比他们高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而这种人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们必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这个主要还是看你愿不愿意承担风险,能不能承受冒险失败后的损失,毕竟在这一点上世界还是比较公平的,承担的风险越大,可能得到的收获就越高,当然失败之后的损失也更大,毕竟这里只是整体而言的可能性,我一直认为平均值对个人而言完全没有意义,无论是你所处的那个集体的平均值高还是低,都不能决定你的价值高低】

2.对于以上的假说,有一个数学模型:设想一个每个人凭自己能力争夺资源的世界。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值”,以及一个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那些过度自信的人的自我评估值显然大于他们的实际能力值。在这个世界里的游戏规则是: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份资源的时候,都可以选择是否“争夺”这个资源。如果你选择争,而恰好没人和你争,那么你无需付出任何代价,这个资源就是你的了,你在进化的“适应值”就好增加r。

如果你选择争,而有另一个人也选择争,那么你们二人就要产生冲突。冲突的可能结果是每个人都会损失适应值c,但那个能力值高的人将会取胜从而获得资源适应值r。也就是说在冲突中获胜的人获取的适应值是r-c,而败者白白损失c。每个人根据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和对周围其他人能力的判断(这个判断并不就是其他人实际的能力值)来决定是否争夺。——然后,这个游戏设计成进化模式,那些获得高适应值的人将会获得更大的存活和繁育的机会。研究者进行了几十万次,结果发现只要获取的奖励足够比冲突代价大,也就是在r/c > 3/2的情况下,那么在进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过度自信者!

【可是假定人数足够大,那么有人与你争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而且那些与你争的人的实际能力值比你高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为除去冒险者,剩下的敢于争夺的人必定能够确认自己的能力足以争夺那个资源,更何况还有其他冒险者会来抢夺这个资源,这个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一个叫运气的东西了,不可否认运气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这个理论似乎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女最后落在了各方面条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里,其实这个风险真的很有去尝试的价值,就是搭讪,因为搭讪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风险,即使失败了,顶多也就是被骂一顿,而且如果你有礼貌的话,这个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最大的损失就是浪费了点时间嘛,可是如果成功,那么回报是很大的,自行脑补。虽然说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不过我们可以从尝试的次数上增加成功的次数,只要尝试的次数足够多,不可能没有成功的机会,所以如果真的想脱单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前提依旧是你真的想吗?这个可以套用在很多场景,比如你真的不想挂科吗?我坚信,对于很多事情,当然不是全部,只要你那想要实现的欲望足够强烈,都是可以做到的,对,我坚信这一点!所以,真的“想”脱单的话,就去搭讪吧~】

九:竞争

1.男女的不同竞争模式:男人什么时候都想竞争,每时每刻都想跟人比,而且还过度自信,即使输了也不能拉下脸去寻求帮助,拒绝承认自己输了,实在不行干脆就放弃这个项目。男人在决定参与竞争前不在乎失败的风险,可是竞争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而女人,在竞争时会主动寻求帮助,而且往往也能获得帮助,在竞争前能合理评估风险,一般不爱竞争,但是一旦参与了,就算竞争也能坚持下来。【女生宿舍有学霸,基本上其他舍友也会受到良性影响成为“学霸”宿舍,男生宿舍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2.睾酮激素几乎可以称为竞争激素,睾酮基础水平高,竞争力越强,而睾酮基础水平高的人往往无名指比食指长!【经过调查了周围的人,基本上都是无名指比食指长,貌似这个结论然并软】

3.“战士”——多出来的多巴胺会被迅速清理掉的人;“颤士”——多巴胺不能迅速清理掉的人。战士在战时的表现超过颤士,在平时则相反。【优势和劣势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10.游戏的境界

1.游戏为什么使人上瘾?

首先是“现实感”和“超现实感”,游戏里的世界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这就给了玩家新鲜,刺激的感觉,在游戏的冒险世界里就像在做一个好梦。其次是,随机——杀死一个怪物之前,你不知道它会掉落什么宝物,玩家往往沉迷于这种随机性,热爱这种小意外。再就是“即时的回报”——当你打赢一场战斗,经验值,财富值就会立刻提升。而这种即时的回报给人一种强烈的正反馈,叫人对于玩游戏乐此不疲。然而,这似乎只适用于简单体力劳动,对于脑力工作者,他们是需要自由的空闲时间来思考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如果陷于这种正反馈之中,比如写完一篇论文就能获得几万块奖金,他就好变成只会写论文的机器。而一个玩家一旦深陷于游戏的这种正反馈系统之中,他就成了游戏的奴隶!【的确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其利弊,以前当我得知这种“即使回报”系统的观点的时候,只是看到了它那非同一般的激励效果,可是却没有想到,这种体系的可行性以及如果沉迷其中的话,即使做的事情看上去是有利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写论文”也会使得深陷其中的人忘记初衷,单纯的为了得到“回报”而疯狂的工作。不过,这种情况是否又太极端了呢?毕竟把“即使回报”的机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必然是不大可能出现如此极端的情况的,关键在于运用的方式才对,使用得当的话,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11.人脉

【本来是最讨厌什么人脉的观点的,因为我认为你自身的实力决定了你的人脉的质量,毕竟你想从别人那里获取资源的前提是等价交换,即别人也能从你身上获取他想得到的东西,虽然这么说很功利,不过这就是现实。谁也不愿意一直无偿的给某人提供资源,所以如果你只是扮演者索取者的角色是不可能有优质的人脉的,所以,想获取高质量的人脉的必要前提是,你自己是个优秀的人,当你足够优秀时,自然你身边的朋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应的,如果你是个loser,难道会有优秀的人愿意与你交朋友吗?所以看到什么讲人脉的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扯淡。然而,下面的观点不是哪些俗不可耐的言论】

1.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强联系,而是那些弱联系。对此的解释是——整体与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能干的事情和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的东西,他们也多半不知道。

2.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子。认识各行各业的人很重要。这里体系的关键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间信息的传递重复性太大,共性太多,信息交换的意义不大。而最有效的信息交换是与哪些你不熟悉的人进行的。

3.创业的伙伴找弱联系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要大的多。【原因的话,还是那一定强联系的人,你们之间的想法,观点,思维方式的交集是很大的,这样一起能产生的好的想法的可能性,相较于弱联系而言就低的多】

12.科学探究

1.不能重复做得同一结果的实验的结论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只是因为一次实验得出的某个结论,受偶然因素的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即不能确定通过此次实验得出的因果关系是否可靠。只有能重复得出同一结论,才能说明问题】

2.两个误区:第一,认为科学研究都是绝对真理;第二,认为每一个科研都是在生产我们日常决策的答案。

3.科学在很多时候只是不停的用不同的模型去模拟现实。【世界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一件事物也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目前不可能把所有这些变量考虑进来去研究问题,所有要把问题简化,比如说“质点”的提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