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上如意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学习——知道那么多道理,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课程设计?

2021-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思

前天晚上李柯老师为我们讲了艾上如意第二节课《家庭教育的主题设计和内容建构》。听完之后,我的心情有点沉重,想起网络曾经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讲家庭教育主题的课程会带来关于人生的深层思考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家庭教育的主题设计,必然设计到查找资料。那就从读书说起吧,这世界上比比皆是爱读书的人,可是大部分人的读书,比如我,都是这样的:去书店或者手机app上选一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然后看看看,然后看完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本书带来的除了对累积了一点知识的满足感和消磨了闲暇时光外,似乎没有更多意义了。

虽然我可能会对书中的观点赞不绝口,或者被书的内容感动的痛哭流涕,但这本书并没有在深层次上跟我产生关系,因为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里,我是我,而作者是作者,我跟随着作者的观点走到了作者的宫殿,但当我需要产出我自己的观点时,这个宫殿却无法和谐的出现在我的画布上。因为这个过程里,缺少了非常重要的环节——问题导向。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基于建构主义提出了“基于探究的学习理论”,即由问题引导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好处是: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连贯的长期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否则在没有问题作为目标的情况下,就是零散的随意的涉猎学习资料。而在问题的牵引下,就会去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这种主动性的目标指引下,我们会去进行丰富积极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激活旧知,整合新知,这就是知识不断迭代转化的过程。

好的问题帮助我们成为探索者,帮助我们拓宽思维的边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问题的指引下,我们会去寻找各种资料,在无边无际的知识中探寻解决方案,而不会受限于一本书或者一个作者的观点的限制。

而一个好的问题导向的探索者,是会穷尽一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让他成为了适应型专家,让自己的能力不断进化,通过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来适应更高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这也就是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技能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技能也是知识变现的唯一途径。这也是行行业业都适用的法则。

我很喜欢李柯老师引用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难与易》一文中关于深度读书法的这一段“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超凸出,难。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

这是读书的不同层次,读书如同人生,兜兜转转忙忙碌碌读了无数的书,却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提升。就像屯了一块又一块的砖头,却没有拿它们盖起一栋房子一样。感叹自己从来没有好好的去盘点一下已经拥有的,而是不断的追求更新更多却无法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扯远了。

懂得如何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建构主题,那么家庭教育主题课程设计这个庞大的工程就成功了一半。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课程的课程设计绝对不是凭空捏造或者全部依靠查阅书籍资料别人的观点,而是依据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提出问题,用问题指引我们去寻找所有能触及的知识,来激活旧知识,整合融入新的知识,以达到个人能力和技能的成长。

那有人问,何必这么麻烦?我拿来一本书就用,也没什么问题啊?

我想借李柯老师举的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来回答。

玩具店里有一只会唱歌讲故事的小黄鸭,

孩子看到它,想的是它说了什么?孩子关注的是直接的信息。

家长看到它,想到的是它值不值得买,是它的意义和价值。

玩具设计者想的是怎么样才能做出让孩子喜欢父母又愿意买单的小黄鸭。

很多家庭教育指导师都还停留在第一层次,也就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但若是想在这个行业成为佼佼者,需要进入第三个层次,成为工程师,去拆解,观摩,研究这个设计,是否真正是顾客的需要,并且愿意为之买单?

这就是课程设计的底层逻辑:不是为分享而分享,而是去思考我们分享的这个课程对于引发家长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引发出来的问题是否可以用现有的产品解决?

所以家庭教育的课程设计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一个好的课程设计需要有大量的解码,依托于大量的思考和基于旧知而转化成的新知。课程解码有三个层次:

1,这本书讲了什么?给我们什么感受?

2,这本书是什么?给我什么价值?

3,这本书的内容怎么组成,效果怎么实现?通过形式和结构洞察内容表达和手法。

听起来真的好难,这是区别于以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李柯老师鼓励我们在做中学习,并且为了让我们不要一听就会一坐就废,列出了如下步骤:

1,思考要做的课程是什么?

2,去哪里找资料?

3,对于所找的资料是搬运还是融合?

4,融合中如何可以凸显出自己的观点?

5,融合中如何加入身边或现实案例?

6,不同渠道要考虑的不同表现形式。

这次复盘真是很耗心血,为了更好吸收李柯老师的课程,我几乎边听边写下了逐字稿,然后再去仔细领会每一句话,怕错过其中蕴含的任何重要信息。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拆解的过程,我也突然领会到李柯老师要求我们做课程复盘的重要意义了!

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能不能过好这一生暂且不论,但最起码可以做好家庭教育的课程设计了。

虽然一开始有些艰难,但是,跟着李柯老师,干就对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