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伤歌行》

2023-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白首卧松云
《伤歌行》
  汉乐府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微风吹闽闼,罗帷自飘扬。
揽衣曳长带,展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这一首汉乐府闺情诗,叙事柔婉,诗意含蓄。作者是采用情景相间的艺术手法来展开铺叙,融情入景,层层递进,最后揭示婚姻不能自主的痛苦这一主题。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写忧人夜不能寐。

忧人是男是女,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他(她?)在明月之夜,忧心忡忡。以至月已偏斜(辉光烛我床),尚在辗转反侧。

月夜忧思发于触景生情之时,在水月色之下的景象,整句诗的字面不见一字“悲”、“愁”,但是吟诵起来,丝丝缕缕的悲愁萦绕不去。后来的诗家,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境,也是月色下流转的优美悲凄的情感氛围,从字里行间漫溢而出,婉转低徊!

正像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啊!钟鼓迟迟不敲,忧思与夜色如许之长,星河耿耿,曙光将至未至。这样的不寐的场景已经被忧思充分地晕染了。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原来这位忧人是一位女子。微风吹,罗帷飘,她的心绪更加不宁,辗转难眠。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她干脆起床,到堂屋里去走走。但她无心梳妆,是“衣冠不整下堂来”的。揽衣,是披衣。曳,是拖着。屣履,是拖着鞋走路。《后汉书》李贤注:“屣履,谓纳履曳之而行。”动作描写精确传神。那她起床来究竟要干什么呢?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什么也不干,只是走来走去,无所归依。

以上是第一段,极写女主人公的苦闷。那么,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呢? 这里埋下了伏笔,给读者带来疑惑。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当女主人公在屋内彷徨无依之际,夜空中传来一只孤鸟的哀鸣。她顿时感同身受,很理解这哀鸣的含意是在呼唤自己的伴侣。伴侣不在,其鸣也哀,女主人公感悟到春鸟之悲。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她不仅悟到了孤鸟的悲哀,也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她伤心地哭了。

刚开始,由于夜深人静,有所顾忌,她只是吞声饮泣,有泪无声。泣至伤心处,什么也不顾了,她“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竟然失声“高吟”,喊起天起来了,把满腔的幽愤问苍天诉说。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喊天?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奇怪的是这位女主人公只是呼天,就是不呼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关键的句子就是“感物怀所思”。怀所思,就是有意中人,但不能与之结合为“俦匹”,没有父母之命是不行的。而父母之命可能正是要她嫁给别人,她身不由己,十分苦恼,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只好喊天了,至于父母,还有什么可喊的呢?

这首诗的显著艺术特色还在于:它是以女子的感情波动为线索层层展开、步步升华的。“昭昭素明月”,起句平平,看不出什么。“辉光烛我床”,原来她是清醒的。醒而卧,卧而起,起而徘徊。先是悲,由悲而泣,由泣到吟,由吟而愤,由愤而诉。感情越来越强烈,行动越来越大胆。

短短一首诗,居然写出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绪渐次浓烈,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惊人之笔。

《伤歌行》的重点不是写感伤,而是写怨愤,是闺中女子敢于冲击封建礼教的内心呐喊!是惊破静夜质疑老天的幽愤控诉!

一遍遍地吟诵这首诗歌,更觉其情绪波澜如钱塘涨潮,气势渐进,潮头推拥,终至汹涌澎湃、排山倒海而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