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语拾趣
优游岁月中,旅居蓉城已七年,早已将自己视为蜀人中的一份子,奇景、朴风、美食、佳酿、娇人、凉云,无不为我所享受,可惜因愚钝而未习此间方言,但踏遍二十一市州聆听乡闾楼阁,也是对我巴蜀民言民风兴趣盎然、喜爱难耐呢。
杷耳朵——人力车(夫)。名词动词。只见本地师兄一伸手一招呼“杷耳朵”,就跟打的一样熟练;不过,街头常见的一种肉馅小吃名称也发这个音;狗年春晚上不是有个四川小品嘛,那又是“怕老婆”的意思,如此独具地方特色的词语(音)令人啧啧称奇。
锤子——男性命根。感叹词、形容词、名词。现在使用极广,老祖先创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见一斑。说到这个,想起自己一段糗事,那时还是大一上学期,一次和搭档工作的女生同行,实在忍不住问了这个来成都几个月听闻频率几乎最高的口头语的意思,女生笑而不答,说日后自知。脏话是最容易学的一种语言,很快我在男生寝室中得获真知,回想哑然失笑。
爬——滚。祈使句,因为说了后人家未必按照字面去做这个动作。常见大老爷们愤愤地唾一口,再蹦出“爬!”,仿佛不爬不足以泄恨。
耍——玩。常见动词,所接宾语、状语等非常广泛。如,耍朋友、耍脱、耍不来、你耍我……
么妹——小妹。蜀地的“翠花”要改叫“么妹”,常见于餐饮业。
莫——不要、没有等意。四川方言中的古风遗韵还是比较明显,后面会陆续见到。
坝子、屋头——院子、家里。筳筳坝,洗面桥附近就有大字招牌;黄田坝,成飞集团所在区域。不胜枚举。
改手——解手、方便。可别小看了这个词,我一直想查一下词源,因为中原流落在我们老家的“客民”,说的是同样的发音同样的意思。
一哈子——一下子。属于口语的音变吧,还有“等一下下”。上述“客民”亦然。但在“哪个?”中,“个”又发“裹”音。
啥子——什么……这个词太常用了,感觉比“什么”更像是“What’s”的中文音译版,但它可以不仅可以放句首用于发问,还可以作宾语,还可以作感叹词。
巴适、安逸——舒服。据四川的朋友说,这两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区别就像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前者更土气些,后者一看就来源于汉语书面语。。
弯弯——贬义形容词或名词。说你是个弯弯,就是在逼死你啦。
惑喔——“(迷)惑我”,肯定句表否定意义:骗我没门。客民也用“惑”这个音表示骗人。
骚批、讨人嫌——讨厌。
烦躁(躁)——烦躁。川话除了充满很多文言色彩外,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叠音,比如“包包”,“纸坨坨”等,明明只需一个字偏要在口语中习惯说两遍,却给川话增加不少可爱味道。
遭起——不好的事发生了。
雄起——加油,像个男人样。随着四川全兴队球迷传遍大江南北。
哥子、师兄——兄弟。现在,随着“同志”这个称呼的没落和异化,出门在外似乎不知道怎样对同龄人打招呼,川话就用这两个词解决了这一问题,后者更为川内高校男生所普遍使用,只是不知道源头。
洋盘——稀奇玩意。
闹热——热闹。这就是川话的第三个特点:词序转换。
活帕——口袋。记住,洗脸手巾那些叫“帕子”。
鼓到起——非要对着干,故意刁难。
恩是——硬是。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把“硬”发作“恩”音,如客民。最有名的例子当然就是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都说要用咱川话念起来才够味。
恼火——同普通话意思,但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了。
咋个说——怎么说。“咋个”是川话常用词。
格老子——脏话。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有印象吧,不过现在并不常听见。
瓜娃子、瓜儿、瓜兮兮——傻、笨、蠢、呆、愚、痴、一网打尽啊,这就是取代“格老子”的一句经典的又不算太脏的骂人话。也很形象吧,发挥想象力,再加上汉语里的“呆瓜、木瓜”等就可想而知。
神戳戳——神经兮兮的。
咯、噻、嗦——……是吧。语气词,就如同港话里的“哇塞,……细得啦,好好玩哦”等,只不过给人感觉淳朴得多。记得寝室里的山东大汉一天要“咯”N多次,而我也早已染上句末常带“噻”的习惯了,感觉嗲嗲的,克服。
爪子——你想干什么。“做啥子”的连读,像是叫你注意自己的爪子,别伸得太远,哈哈。
别别——贬义副词。
脑廓有包——脑壳有包,脑袋进水或有屎。
抽起、扎起——助威帮忙。前者常见于下级为上级撑门面。
别个——别人。
龟儿子——能引起打假斗殴级别的脏话。大意,“乌龟的儿子”,虽然不及国内某地区变“乌龟的孙子”严重,但比说你“长得像西瓜”还是刺激些。
瓜眉瓜眼——贬义形容词。常见“瓜娃子”。
喜剧——搞笑。很有特点吧这个词。但“悲剧”可没有这种用法。
管球——肯定表否定意义:不管它。把“球”当成“you”似乎很好理解。
老子——自称。全国人民都爱当别人的老子,却不想去尽义务。
日你妈哟——操你母亲。联想粤语“丢你老木”,川话更易懂。
划不灼——不划算。
坨坨车——奥拓车。据说成都拥有全国大城市中最多的私家车,不过坨坨车比较多而已。
棒棒——挑夫。估计源于重庆地区。见电视连续剧“山城棒棒军”。
先人板板——先人,祖先。“板板”加强语气。
哈儿——傻子。见电视片《傻儿师长》,小时候有幸看到刘德一主演的这部片子,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川味作品。
惑别过——你骗到谁啊。见相关条目。
拉稀摆带——松劲拖后腿。经典啊,听自傻儿师长训话。
撇——差劲。
摆龙门阵——吹牛、侃大山。喝茶、摆龙门阵,巴蜀的悠闲生活。
串串——贬义副词。这种难说具体意思的加强语气的词语还真不少。如前面的“别别”“板板”。
非——很,不一般的。否定词表肯定意义。造句:天气非热的。
要得、好嘛——好,可以,就这样。常见口语。
哪裹——谁?比方接电话时,同“莫西莫西”。
啷个说——(人家)怎么说?
孩子——鞋子。这个既经典又典型。容易让外地人闹笑话的。客家人也如此说,还比如“吃饭”的“吃”,同样发音不翘舌。
闷起脑括——闷头(干)。
小女子——一般指年轻女人。比较少见的文言式口语了。
弟娃——弟弟,引申为称呼比自己小的青年男子。
家妹——同姓。五百年是一家也,需注意不限男女。
老蔫、婆娘——老婆。前者我一开始就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觉得特有味道。后者好像有点不尊重女性?不过蛮生活化。
宝气——好气又好笑。可爱的气,还是蛮生动。
假打——乱说,说假话。带点轻蔑的口气。据说是李伯清发明的。
乡坝头——乡下。看看成都地图就形象了,城郊的村落大都叫这个那个“坝”。
圈圈——二五仔,猪头。
乒乓——同“脑壳有包”,只是这个包已经有乒乓球那么大了,呵呵。
屎巴巴——一般指小孩子的排泄物。“屙尿”,小便。
发情——发钱。自贡特有的发音造成的,遂有“这个月发情没有?”类似不少笑话。
风车车、假老蔫——见四川方言版《猫和老鼠》,具体指哪两种人我都不是很清楚,大概是风风火火的人、窝窝囊囊的人?
眼镜——戴眼镜的兄弟。刚来成都,被公交车女售票员喊“眼镜”,还有些愤愤,分明是……后来才发现是习惯口语,不过随着与外交往的增多,这种称呼也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妖艳、撑头——分别形容女子漂亮、男子帅气。
造孽——文言口语,表示同情怜悯。
踏雪——残忍盘剥、挖苦等等。比较少见了。
神——近似“神戳戳”。
闷登——沉默寡言,木讷。
铺盖——铺盖。
榻榻——住宿的地方。
吃莽莽——吃饭。
绞起绞起——混在一起,搞得复杂。
……
以上仅是记忆所得, 于全部的“四川方言”来说当然只能算九牛一毛。且一地方言真正的内涵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元素,可以说是专门的一个学问。就我所知,四川虽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南方”,但本地方言却是不折不扣的北方语系一支。北方语系包含庞杂,东至南京(紧邻的就是吴语区)西至巴蜀地域五花八门,历史沿迁频频,光听口音自然很难把柔软的川话和北方话联系在一起,但细究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比如大量的文言用语等,至于川话具体的丰富内涵就是方言专家们所研究的了。
此外,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省,与多地毗邻,川话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分为多个别具特色的小语系。这里面有意思的就多了,因为身边的朋友、同事就来自各地,与他们在一起想不知道那些怪腔怪调的当地县市的方言都不行,呵呵,上面的不少词语都只是存在于某一地,换作其它地方的四川人未必知晓。不是都说成都话太软,男孩子说着不好听,就像他们在川妹子面前的地位一样示弱;而重庆话由男孩子说出来就好听;川西由于与青海、西藏交界,多民族长久混居下来就产生了一些外人听不懂的“四川话”;由于湖广填四川,由于蜀汉对云贵的统辖,使得这几个省的语言与川话总有那么些解不断地关系(见《寻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贡话、乐山话和中江话,尤其是自贡话十分突出的卷舌音,和中江话愣愣的感觉(去年看了一部城市轻喜剧,好像女主角是中江表妹演的,之逗),真是只可言传不可描述啊!不过,自贡人说“我是自贡人”时“自”恰恰又是不翘舌的,很多外乡人都搞错了,记住噢。
最后,特别鸣谢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第一耳最真切素材的朋友们:铁鹞(德阳罗江一带)、杏子(怪怪的自贡话从她口中说出来我怎么从来觉得就像是莺啼般中听呢)、锐哥(土生土长的成都男人)、佟儿(川东一带)等。
2006年8月13日
周四凌晨
增补:
索边边:(临场)退缩,躲到一边。
抵拢了:(距离目的地)快到了。
洗白:失败得一塌糊涂,也指具体的被打劫一空,或输光了全部家当。
嘎嘎:肉。
切告:去试。
斗啷个:是这样子的。
板:很。
啷闷子:咋个,怎么。
环板:乱跳。
盘:次。
密头儿:猛子,潜水。
切猫儿:青蛙。
癞疙保:癞蛤蟆。
斗:就。
好吃嘴(儿):喜欢搜寻品尝的美食的人。
摆呱:拉家常侃大山。
不存在/不消说:据说是李伯清发明。
搞粘干:做啥子
贝得来:不是的了
哟亮:月亮
果子增生:骨质增生
注:很多是重庆方言,但我觉得重庆本来就是四川的一部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