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作享

纪录片《极简主义》和畅销书《断舍离》异曲同工。本片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一群中产阶级领悟到的人生应从物质主义洪流中脱身的哲学和操作方式。

结合最近阅读的《洞见》(原书名《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中的结论,我们看到和感知的是进化让我们看到和感知的。在消费过程中,我们想要买的,很可能是商家想要我们买的,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的“需求”,实际上是正在资本主义社会让我们认为我们有这种“需求”。于是“需求”转变成了对商品的购买。

比如和我们同事、邻居的物质上的对比,让我们产生了对某件商品的需求,于是产生出“如果我们拥有了某某东西,我就能幸福”的错觉,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是错觉,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自己的本身的需求,就如同饥饿一样是自然的和个体的。于是我们想尽办法赚钱攒钱购买,或者通过信用体系一次性获得,但是从此背负了负债。

于是日复一日,我们就这样关注于各种电商平台、橱窗,以及我们的朋友圈。这些平台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刺激我们,让我们产生“需要”,并把需要和幸福联系,产生再一次购买。我们就陷入了这样永无休止的循环。所以每年的双十一,购买了不断创出新高,即使2020年的疫情也没有阻断。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循环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偏移了,不再关注本应关注的“人”本身,我们不在关注我们家人、朋友、同事,人际关系成为了一个负担。我们甚至不再关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了受人讥讽和自我解嘲的由头。所以这个社会就可能出现了问题,我们努力工作,我们努力消费,然后再努力工作。而“人际关系”和“自我”成了累赘。

如果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极简主义》给出了答案:真正的需求其实并不多。当我们不再关注并购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后,我们就会有时间和注意力去关注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温情和爱就是温情和爱,不一定非要依赖某件物品。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赚钱买房和车。

我停下笔,去整理我的房间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