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241 · 语言的温度

2019-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学海泛周

尽管我是学语言的,但是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温度,更没有使用过有温差的语言。

大家都知道颜色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所以人们把颜色分为冷色,暖色和中性色。一般卧室的灯都使用了暖色调,这让我们感到温馨和舒适,有一种安全感。而教室和机场等公共场所一般会使用冷色调,看起来宽敞明亮,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

和颜色类似,人们的语言是通过声音和文字来传达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又通过这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让人们产生了推理和联想,这里的情感逻辑和语言逻辑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有具体意义的物体和联想构成了人们情感温度的载体。

比如,当我们听到阳光,流水,小草,孩子,这样的词语,头脑中立即会形成关于春天的记忆;当我们听到寒风,茅草屋,老头,雨水,这样的词语,心中立即回勾勒出穷苦的乡下老人的形象,心中不免生出积分悲悯之情。当我们听到鲜花,掌声,奖章,泪水,立即会想到一个学有所成的学霸,或者一个单位的特殊贡献者的角色。

所以,不同温度的词语就代表了不同温度的物体。当听众的耳朵接受到这些信息的刺激以后,立即会形成关于同等温度形象的记忆。而又因为这些不同温度的形象,立即在听众的大脑里形成对自我刺激,于是形成了不同感受的自我体验。这些滚烫的,温暖的,舒适的或者清凉的或者刺骨的文字会给听众形成以及深刻的体验。

在很早以前,我就发现一个规律。人类往往对痛苦的体验记忆更为深刻,反而哪些温暖的幸福的瞬间很容易被遗忘掉。同理,哪些能刺激别人感官体验的文字往往更容易被别人记住。比如尖酸刻薄的批评,冷嘲热讽的警告往往比苦口婆心的劝导更能刺激人的自尊心。从而让听者时刻记起自己的伤疤。

一节语文课上,前半节课几乎听不到一个有温度的词语。因为学生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学校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有意见。于是老师拿这些学生当出气筒,狠狠的批评了哪些上课不用心听课,又不认真作笔记的学生。在做堂测的时候,故意拿学生的答案在课堂上出糗。所用的词一律是消极的,负面的,冰冷的否定。

所以在卡半节课李,几乎所有学生都是耷拉着耳朵,没有一点精气神。老师讲的课,不敢不听却又极其不耐烦的听。每个学生都面无表情的盯着老师,心里却是一潭死水。

直到后面的半节课,老师当众表扬了几位用心做功课的学生。“***真不错,就这样好好干,期中考试拿个第一名没问题,大家都学着点!”。于是,好好干,第一名这样有温度的词语在学生们的大脑里开始发酵了。大家首先向这位被表扬的学生投来了目光,这表明大家心中的死水被搅动了,荡开了几朵涟漪。

当问到某一道难题的答案时,班上一位女生怯生生的举起了手。她的答案获得老师的双手称赞,对这同学充满了信心。相信她以后绝对是清华北大的不二人选,因为她的态度和理解能力都是超出别人的。

这时候,同学们中间开始骚动了。配合了老师的几个不经意的笑话,大家私下开始怯怯的笑着。当老师再讲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已经连续有很多学生脱口而出答案,也有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看来,这些有温度的词语已经融化了学生们心中的冰雪。

所以,语言艺术最忌讳的是没有温度,就像小说最忌讳没有曲折一样。每一个人都是甚或中的语言艺术家,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就像烹饪美食一样,一定要把控语言的温度。做每一种菜都需要不同的温度,炒青菜就要大火快翻,在很短的时间就要出锅。做炖菜要先用大火,再用小火慢炖。我们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控制号语言的温度,用不同的温度来刺激或者鼓励学生,让他们始终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前进。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就要使用有温度的语言。但你未必是一个艺术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