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一号作战计划”七
当历史的齿轮转动到一九四四年,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格局此时发生了逆转。从广袤的欧洲大陆到浩瀚的太平洋,同盟国的军队展开了气势恢宏的战略大反攻,德、意、日法西斯联盟,明显的呈显出衰败的迹象,似乎胜利的天秤正向同盟国一方倾斜。然而,在遥远的东方战场,日军依然牢牢的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四月间的豫中会战,数十万国军在日军猛烈的进攻下,一败再败,甚至出现了雪崩似的大溃败。这让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同盟国面前颜面扫地,更让同盟国的将军们大跌眼镜。毕竟,此时的国军和抗战初期相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让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就这么不堪一击。
蒋介石忽略了一条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战争的胜负,并非只是凭武器装备和兵力多寡来决定的,还有策略和谋略。豫中会战之所以一败涂地,那就是抗战后期蒋介石所采取的消极抗战策略所造成的。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参战,他预判到日本迟早要完蛋。那么,战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谁拥有了足够数量的军队,谁就有了足够份量的话语权。
所以,在抗战后期为了保存实力,他的军队就消极避战。手下的将领上行下效,一有战事爆发就各自为战,有时为了保存实力,对于蒋介石命令也会大打折扣。因为国民党军队中,派系林立。所以,虽然蒋介石表面是最高统帅,但是除了黄埔系的军队,很难调动其他地方杂牌军。
这就像一只手攥紧才能形成力量,一旦松开了就没了任何力量。豫中会战之所败的这么惨,那就是各自为战的结果,即便是再高明的指挥官去指挥,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尽管蒋介石大声疾呼要统一政令、军令,并为此专门召开了整军会议,但是收效甚微。
因为这是国民党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就根本无法彻底的改变。这也是国民党军队,最终退岀大陆败走台湾的重要原因。长沙城的沦陷,再次把蒋介石推向了與论的风尖浪口,愤怒的他只能拿长沙守将张德能将军开刀,做出了立即枪毙的决定。有人说蒋介石是凭情绪的好坏来下决策的,这话一点没错。豫中会战中,蒋鼎文、汤恩伯犯了那么大的错误,也就是撤职查办。
尽管张德能将军在指挥上有所失误,但罪不该死。怪只能怪蒋介石在气头上,这下是小鬼碰到阎王的裤裆上自认倒霉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