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交的悲哀:你不是清高,是真的不合群。
文/北屿净冉
最近看到网上有人提问:你经历过哪些明显与身边人“格格不入”的瞬间?
下面一个留言始终印象深刻:高中同学聚会吃饭,大家推杯换盏,学霸说他出国海外转了计算机,白富美说她的男朋友如何如何,高考失败的人精说着自己的发财之道。轮到我发言了,我发现我好像没什么可说的,就来了句“这家的溜肥肠还是咱们当年上学的味道啊。”同学们向我投来奇怪的目光,随机尴尬又不失礼貌的笑了笑。这一刻,我觉得周围的空气都和我格格不入。
1. 越长大,越不容易合群
最近有部超级治愈的日剧 《风平浪静的闲暇》特别让人感同身受,女主为了融入圈子里,一直察言观色。明明不是自己的错,看没人承担,自己接了烂摊子,因为老好人的性格,没有拒绝同事的要求。努力附和同事的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自己照相的时候闭眼了,面对同事想上传到ins的请求,也笑着答应。当被讨论自己穿衣风格的时候,明明感觉到了被嘲讽,也笑着看着大家。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了想,我应该算是一个不合群的人。虽然我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好相处,朋友同学都说我是人来疯,和任何人都能聊得来。但实际上,我对除自身之外的事情,都带有一种警惕。而且我发现,我是越长大,越不合群。以前我还可以去一些聚会,大家也不聊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吃饭喝酒吹牛,还觉得喝点酒就上头挺开心。热闹一晚上,认识一堆人,觉得收获满满。但无效社交开始占据生活大部分时间的时候,我就反省过这种合群给自己带来什么。答案是,它什么都没有带给我。而且我其实也不是最自在的状态。于是我就开始逐渐排斥自己过分融入到某些圈子里。
2. 做真实的自己比什么都强
前两天一个曾经是我们大学校友的上市公司总裁回学校来给我们做演讲。一个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学里不合群是很正常的吗?”总裁学长给我们讲了一个的故事。他读大学时,因为害怕自己被身边同学孤立,刚入学那一个月,他就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合群的人。舍友问他今天中午一起去吃披萨,他要不要去?明明他没什么钱觉得吃食堂更实惠一点,为了不丢面子,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后来同学问他要不要一起去图书馆,要不要一起去看电影买东西,即使心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他还是和同学一起去了,还表现出很高兴、很享受的样子。这样打肿脸充胖子,自欺欺人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另类,还能得到一个团结同学的好名声。但一个月下来,他觉得自己一无所得,甚至失去了自我。表面上看起来他一点都不孤单,无论去哪儿做什么身边都有一大群人。但他心里丝毫感觉不到充实和满足,反而觉得空荡荡的。
慢慢地,原来和他一起上课,一起吃饭的同学不但没有越来越喜欢他,反而有意无意躲着他,慢慢和他疏远了。他觉得很委屈,自己处处迁就着他们,干什么都和他们在一起。最后却被他们抛弃了。还有没有天理?从那以后他开始一个人去食堂吃饭,这样就不用害怕自己吃得太快或者太慢,需要等别人吃完。节省下来的很多时间他开始参加各种创业比赛,在活动中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经过自己的努力得了奖,收获了很多羡慕和赞赏。虽然表面上他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看起来很不合群,但他觉得自己一个人不用整天想着迁就别人,想去哪就去哪的感觉真的很棒。
不要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群而丢了自己,这是最不值得的。
3.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我也是一个学生,我做知乎,我搞投资,但我其实不认识多少作者,不认识多少同行,我也没有参加过他们的聚会。这就导致很多人提起我,都会说,哦,他啊,知道,但不认识,没见过。也会有人误解我,这个人真的好不合群,聚会叫了好几次他都不来。我可以做好工作,与人合作,但合群这件事,我渐渐不再勉强自己。大学四年,既不长也不短,不希望你一开始就为了合群而失去自我,过上一种自己不喜欢的生活。
希望你有做自己的勇气,不虚度时光,不愧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