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性丑闻、换角、绑架、割耳...这部片究竟经历了什么?

2018-03-05  本文已影响183人  巴塞电影

说起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大概没有影迷不知道。

《异形》《银翼杀手》《末路狂花》《火星救援》......科幻片、公路片、恐怖片、犯罪片,各种类型信手拈来。

今年81岁的雷公,被誉为“最成功英国导演”之一,小金人拿到手软,更是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去年年底,他再次让我们“见证奇迹”。

新片主演凯文·史派西陷入性丑闻风波,被电影官方通知换角,重新拍摄。而此时,离电影上映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30天内,重拍所有主角戏份。这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万万没想到,80岁高龄的雷公,只用了9天。

他请来了另一实力派演员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代替史派西,从伦敦转到罗马,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在9天内完成所有补拍戏份,影片如期上映。

更令人惊喜的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凭借这一角色,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虽没拿奖但能临门一脚冲出来实力已经不俗了)。

可以说,戏外的这场闹剧已经很抓马了。然而,雷公新片的故事却比外面的世界还要精彩得多。

这部新片,最近在国内上映了——

《金钱世界》

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一件曾经轰动全世界的绑架案。

1973年7月10日,深夜。

一名穿着阔绰的少年在罗马空荡的街头闲逛。黑色面包车停在街角。

他走过,面包车上传来男声:“是保罗吗?”

少年懵懂地应了一声。那一瞬间,车门打来,他被劫匪强拉上车,一路朝翻天覆地的命运驶去。

少年被绑架了,绑匪索要金额为1700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10亿美元)。

为什么偏要绑架他?

这一切始于一个姓氏:盖蒂。

盖蒂在美国,是无人不知的姓氏。将这个姓氏引入神坛的,是石油大亨约翰·保罗·盖蒂(以下简称老盖蒂),他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世界首富,并在此后持续20年之久。

除此之外,老盖蒂还痴迷艺术。名下的艺术收藏品无数,每幅画都价值不菲。以至于去世之后,留下保罗·盖蒂博物馆,每年估计有130万访客。

真·丧尽天良有钱。

可偏偏这样一个家财万贯的世界首富,却出了名的小气抠门。

为了节省电话费,撤掉所有外线电话,只在自家的公寓楼里装了一部投币电话。

创立慈善基金会,只为了避开高额的富人税收。

在二手市场上淘货,为了几美元的差价和小贩砍了一个小时价。和别人出去吃饭,甚至只付自己那一份!

因此,老盖蒂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吝啬鬼”。

如果上述的行为,只称得上是旁人有趣的饭后谈资,那么他的吝啬在上世纪70年代,则彻底演变为一场悲剧。

被绑架的少年,正是老盖蒂的亲孙子,同名同姓的小盖蒂。

对老盖蒂来说,1700万美元简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你猜他怎么回答?

“我还有14个孙子孙女,假如我拿钱赎人,那么我就会有14个被绑架的孩子。”

“一分钱也不会付。”

至亲骨肉命悬一线,世界首富却不肯掏出一分钱?

左看右看,都觉得整件事难以置信。

而这种矛盾,正是雷德利·斯科特想要探讨的——

金钱,究竟能将人性带入何等深渊?抑或是,人性本身便是深渊?

比如片中,一段值得深思的对话。

谈判专家问老盖蒂:“从来没人比你更有钱了。多少钱你才会觉得安稳?”

他一秒没有犹豫地说:“更多。”

绑架案本身无疑极具戏剧化,从中可以探索的东西非常丰富。但说实话,雷公这次并没有很好地挖掘故事的深度。

抛开雷公的名号单看影片质量,我认为这是一部上乘的作品。

传记片、心理惊悚片、犯罪片、家庭伦理片......它不着痕迹地杂糅了多种类型,将其规整地融为一体。

叙事节奏也扣人心弦。即便我早已了解真实案件的起源结局,都依旧为每一个悬念与转折而紧张不已。

88岁高龄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与饰演小盖蒂母亲的米歇尔·威廉姆斯,演技都入木三分。

克里斯托弗自不必说。不止临场救火,还在短短时间内演出完全不同于史派西的预告版本,却依旧深不可测的老盖蒂。

在他的演绎下,老盖蒂如同君王,虽处于至高之位,却被深深的不安感控制,无法相信任何人。

米歇尔去年才凭《海边的曼切斯特》在各大颁奖典礼大放异彩。

这次,她演了一个从头到尾都在奔溃,却又极力控制自己不能奔溃,一步步与绑匪谈判救儿子的母亲。

打电话时,忍住泪水强装镇定,与绑匪周旋的她,颇有连姆·尼森在《飓风营救》的范儿。

最让我喜欢的是结局的回眸一瞥。

看到老盖蒂的雕像时,往事全部涌上来,愤怒、奔溃、迷惑、恐惧......全在那双攒满泪水的眼中。

但不得不说,电影有一些败笔。

首先是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谈判专家一角,非常鸡肋。

一开始有一段他在阿拉伯大秀谈判技巧的场景,调高了观众对他的期待值。可是在绑架案中,这个角色的功能完全沦为可有可无的状态。

而且,马克·沃尔伯格的苦大仇深演技也是有点醉人......

再者,对“人与金钱”的关系探讨得不深。

人们都说,盖蒂家族是一个被诅咒的家庭。不信你看——

老盖蒂的小儿子,年幼患上脑瘤,他却忙于自己的事业,几乎没去看望过儿子。在儿子病逝后,连葬礼也没去参加。甚至抱怨手术费用过高。

大儿子本来是他的接班人,却因为老盖蒂的严厉教育,而选择服毒自杀。二儿子,也就是小盖蒂的父亲,酗酒吸毒,后来只能坐在轮椅上度日。

可以说,这个家族坐拥金钱世界,却买不到幸福。

这么有人性张力的选题,却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差了继续追问的那口气。

举个例子。

电影中,时不时将老盖蒂的金钱观摆上台面,非常直白,因此显得立意有些局促。让“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个本就老生常谈的话题,更加标签化。

因此,我没看到这三个字:为什么?

为什么老盖蒂会一步步变成这样?金钱就真的只有恶吗?

而明明盖蒂家族三代的悲剧,大可以一起绑架案作为导火线,一并碰撞出更强烈的冲突。

但雷公似乎更聚焦于事件本身,用平铺直叙呈现整起绑架案的始末。

可以说,雷公确实交出了一份80分的作业。但却过于中规中矩,以至于少了20分的回味无穷。

最后,我想说一说令人唏嘘的现实。

电影的结尾,看似一切尘埃落定。其实,才是另一桩悲剧的开端——

小盖蒂终生逃不开阴影,和父亲一样沉溺于酒精与毒品。后来,因为太过放纵而造成中风、瘫痪、肝脏衰竭,终生倚在轮椅上。

他的母亲,自绑架案之后,又花了一生照料已经瘫痪的儿子。

金钱让这个家族振兴,也让这个家族覆灭。

毕竟,现实才是一部最匪夷所思的电影,不是么?

(文/金田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