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01:10《世说新语》是一本记录魏晋名士言行举止的千年畅销书
09:35要想读懂《世说新语》,难在要懂得其读法
13:47《世说新语》是心灵史,反映的是刘宋人的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18:54读《世说新语》的关键词:贵族、机智和洞见
30:04《世说新语》的重要特征——魏晋风流
43:01《世说新语》里所有故事都可见魏晋风骨,其中闪耀着的是人性光辉
《世说新语》对我们来说,可以在俗世里潇洒和纯粹的活着,可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养成,可以面向自然,也可以深情的自我。
可以高贵到无以复加如嵇康曲终绝唱一曲广陵散坦然面对生死,也可以卑微到尘埃里,叫拜忘尘
《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的作者在历史上一直都署名为刘义庆。这本书主要就是把东汉末年一直到魏晋这两百多年时间里,贵族们的言行、做事的派头和奇怪的内容全部都记载了下来。
全书三十六章,全是古文小故事,短的只有一行字,长的也大多在百来字。这一个一个的词条记录了魏晋时代的生活、那些高人奇士的言行和思想观念。它展现了一个群体,叫“魏晋名士”;它赞美了一种活法,叫“魏晋风流”;它留下了一个文化记号,叫作“魏晋风骨”。
一听这些词,我们都知道。因为这本书已经畅销了上千年了。目前中小学课本里,大概有十几篇课文都是出自《世说新语》;至少有一百多个孩子必学的成语,比如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卿卿我我、身无长物、口若悬河、肝肠寸断等等这些,也都出自《世说新语》。
其他我们课本里熟悉的名士,比如曹操一家、王羲之一家、谢安一家、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也都在《世说新语》里熠熠闪光。
那一听,就说这本书很重要,但它有意思吗?比如一个关于曹操的小故事,说:“魏武帝见匈奴使者,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就是文言文,翻译一下什么意思呢?说曹操要接见一个来自匈奴的使者,曹操很自卑,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怎么能镇住远方的来使呢?所以他就派了一个替身,叫作崔季珪,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曹操他就拿着一把刀,站在那个王位的旁边。
等到接见完毕,曹操就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说:“你觉得魏王如何?”那个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但是,就在那个榻旁边拿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对,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这个小故事排名第一。它在说什么呢?就是看人不准的人才看外貌,慧眼识人的人就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外貌、姿容这些相比,人的气质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多读书,时时陶冶自己的气质,人们是看得见的。好玩吧?
再讲一个很著名的,叫《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也是大书法家,是个典型的雅士。他有才气,但也有雅气;有贵族气,但是也有痞子气。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说王子猷住在山阴的时候,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市,有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就叫仆人来倒酒。喝一会儿,环顾四周,看到一片洁白。然后突然内心有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他就开始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这诗吟完了还得干点啥,就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叫作戴安道。
当时戴安道在很远的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嵊县。王子猷就从绍兴连夜乘着一个小船,去看望自己的朋友。这个船走了一夜才到,这个就叫作“昼夜兼程来看你”。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干了什么呢?他压根就没有进门,转身返回去了。
大家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子猷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原文是“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很傲娇。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就是乘着兴致就来了,现在兴致已经尽了,我就返回去了,为什么非要见到这个人呢?
这是流传特别广的一则故事,它的核心就是叫作“我爱你与你无关”。王子猷这种不接地气、但凭兴之所至的行为,就很鲜明地体现出当时的世人所崇尚的一种风度,叫“魏晋风度”,就是任诞放浪、不拘形迹。
他给我们上了一课,这一课的核心在说什么呢?一个词——诗意。诗意就是毫无目的的形式,无论何时何事,重要的都不是结果,我们要好好享受的,就是这一路上的风景和此刻的诗意。
再讲一个故事,也很短。它是出自《世说新语》,叫《贤媛》。这一篇,它讲的是有一位姓赵的母亲,要嫁自己家的女儿。女儿到了临嫁的时候,就跟母亲要聊聊私房话——将来要注意点什么呢?
这个赵母就告诫女儿,说:“你到了夫家,不要为了名声刻意做好事。”女儿就问说:“这不做好事,可以做坏事吗?”母亲就说:“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呢?”
这个故事在说什么呢?那就是永远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活,现代人叫作“讨好型人格”。这种人不但自己为声名所累,尽干一些违心的事儿,还容易遭人记恨,并不能得到尊重。
所以这个母亲就告诉女儿,你不要讨好别人,你到别人家去,依然该做做、该睡睡、该吃就吃,只要不是做坏事,你不需要取悦别人来违心地改变自己。做自己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能想象吗?这简直是个现代人!可它竟然发生在魏晋时期,这个思想多开明。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故事可以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反思和学习。人类的教育启蒙就是从听故事开始的。《世说新语》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好故事呢?1130个。
正因为有《世说新语》,才让我们知道历史上有那么多有趣的灵魂,他们很认真地活过了自己的一生。就在他们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作潇洒,什么叫旷达,什么叫作率真,什么叫自然,当然也知道了什么叫作放诞。
《世说新语》里面很多人做事都特别出格,荒谬到让你感到吃惊的程度。当时很多名士的举动和言行,用现在的一个词来讲,就是很“沙雕”。让个性张扬的年轻人觉得好有同感,这个人这么有意思!隔着一千多年的遥远时光,跟他们很默契地击了个掌,觉得我懂你。
的确,翻开这本书,随便读一则小故事,有时候我就会大笑,会皱眉,它就是会激起你的情绪。
鲁迅有一个好朋友,也是他的老乡,叫许寿裳。许寿裳让鲁迅给他儿子推荐十本中国的好书。鲁迅先生推荐的十本书之一就有《世说新语》,他把这本书称为“孩子学习的‘名士教科书’”。
傅雷先生给孩子写信的时候,就说:“你手头没有散文的书,那《世说新语》就大可一读。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化风流,认为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朱光潜先生在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十六部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说《世说新语》是伴随了他一辈子的书,应该常常拿出来读。
实际上,我们通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它除了记录一些名士的高风亮节和高尚道德之外,其中量最大的是奇人奇闻。这些奇人奇闻恰恰是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的重要文化组成。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要想读懂《世说新语》,难点不在于古文的障碍,而在于要懂得这部书的读法。比如为什么讲《世说新语》就要讲喝酒?为什么讲《世说新语》要讲那些人干了很多不入流的事儿?为什么那些人把自己活成了段子还能够流芳百世?
所以要读懂这本书,我们得去理解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赞美什么样的活法呢?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叫作“名士”,所谓名士,就是名声重于一切。人要做名士就要活得漂亮。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一个人要爱惜自己的名誉,爱惜羽毛,好好地做人,做一个自由并且有趣的人。
你就会发现,《世说新语》里面集齐了这么一批人,又酷又怪,他不理会外界的评论,不畏惧权威的恐吓,也不随波逐流,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叫作“天地间的独立人格”,这是一种贵族精神。
我们就说说《世说新语》的读法。先补充一点历史背景,关于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由于皇权变更,动乱异常。比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苏峻之乱等等,这个“乱”字,你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叫“民不聊生”,还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这三百多年,中华崩溃,外族入侵,但也是各民族融合,催生新时代、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魏晋时期是非常动荡和压抑的。
对于魏晋时代的人来说,可能做什么都是错的,怎么选都是错的。什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呢?那就是不合作,不被外界左右,最大程度地保留个性和完整的人格。这就是当时士人们的普遍追求。
我们再来补充一点文学的背景,说一说这个时候的小说。中国的小说一直是模仿史传的。最早的笔记就是一个文人听说了一点什么好玩的事儿,就用散文记下来。所以笔记重要的不是真实,而是猎奇。这事我愿不愿意记录,这很重要。
当然,猎奇的事要一直能够流传下去变成段子,就需要符合人们内心的期待,符合真实的感受。所以为什么叫“小说”呢?小小地说,就是跟放到台面上那些正大光明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它给你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叫“重在诠释”,另外一种可能性,叫作“有可能发生的状态”。所以小说天然就具有解构性。
六朝的笔记小说分为两个类别:一个叫“志人”,一个叫“志怪”。志怪就是有什么奇怪的事就记下来,多半神神鬼鬼的,比如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等等。
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就是《世说新语》,它就专门记录什么人干了什么好玩的事儿,上不了正史,那么就当野史写下来,当文学写下来,这些都是开创了新风气的。包括诗歌到了这个时候,就是风格为之一变。除了曹操父子,嵇康、阮籍都是大家。到了六朝,谢灵运、谢朓等等这些人,更是天才辈出。
所以李白的诗里就有一句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诗歌对他的影响。有没有觉得真是很乱!正是因为乱,它才丰富。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才有了丰富意义的文学,有了特立独行的美学,这种灵魂和心胸,这种更为深远的东西,就体现在《世说新语》里。我们把它叫作“识度”,见识的“识”,度量衡的“度”,它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见识和气度。
北大的教授张一南老师讲《世说新语》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说:“与其说《世说新语》是历史事实,不如说它是一部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刘宋时期的人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它记载了很多不靠谱的事儿。
既然不靠谱,这个故事为什么会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恰恰就是文学的魅力——在历史止步的地方,文学开始了。
举个例子,《世说新语》里面有一则故事,就是写曹丕要杀他的兄弟曹彰,他就给曹彰吃的那个枣子里面下了毒。这个毒,如果及时地大量饮水就可以缓解。曹丕就想,说:“万一我妈听说了这事,给曹彰打了水来救他,我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有很多办法阻止一个母亲去打水救另外一个亲生的孩子,可是曹丕的选择是什么呢?《世说新语》里面记载,他把宫里能装水的器皿全都砸了。你说这么愚蠢吗?当然不会。可这就是文学里面的记载。
接下来还有,说太后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儿,曹彰中毒了,她怎么去救这个孩子呢?太后就光着脚往井边跑去汲水。写得特别生动和具体,但是你想想,这太后披头散发光着脚跑,这情景谁看见了?谁传出来的?这么有戏剧性,它很有可能只是个段子。可它就一直这么流传下来了。
再后来曹丕毒死了曹彰,他还要杀曹植。这个说法从史学角度看就得打个问号了。可是《世说新语》里面写,太后说了一句话:“你已经杀了我的曹彰了,不能再杀我的曹植了。”这句话就很像一个老妈妈肝肠寸断的时候讲的一句。这种非常非常细的地方,作为史料经不起考据。但是作为小说,它就很有价值。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我们看曹丕和曹植的诗和文章,他们兄弟的感情其实没有那么糟,但是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说曹丕要杀曹植,曹丕小心眼,曹丕还毒死了曹彰。这都是在《世说新语》里面比较早提及的,而且这本书描述得非常详细。
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这个说法会在刘宋时代流行起来的呢?你看,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思维方式了。
首先,这本书的编撰者刘义庆的身份,他就跟曹植很像。刘义庆是谁呢?他也是皇室的亲王。当时的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是一个特别猜忌亲王的皇帝,他杀过自己的兄弟。刘义庆当时也被皇帝猜忌,所以他就很紧张。为了表示自己没有野心,不想谋反,他连马都不敢骑,就小心翼翼做人。
在这种心态下,他来编这个故事,你就可以想,他在脑补曹丕跟曹植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带入自己的情绪。但你说这只是刘义庆一个人的带入吗?
当然不是,因为他只是《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实际上这个故事本来就在那儿了,本来这种说法就在悄悄地流行,就在小说。刘义庆只是采用了他最有共鸣的一种说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而已。然后这本书就留下来了。
我们就得想想刘宋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在这个时代,大家对“什么是士族”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了,当时门阀下降,寒庶上升。那么寒庶跟皇权结合,在这个时代,曹植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他成了士族的第一代表,又帅又有才华,大家都很佩服他。
曹丕虽然跟他是一个妈生的,但曹丕是皇上。士族们自然就会觉得,皇帝天然是压制士族的,讨厌这些聪明人反对我,所以大家那时候崇拜曹植,就会觉得曹植诗写得那么好,都没做成皇帝,曹丕你明明不如曹植,你倒做了皇帝?
所以在刘宋时期的人看来,这是不平等的。大家就把曹植跟曹丕的关系想象得越来越复杂,所以《世说新语》里关于曹植和曹丕关系的描写,它不能真实地说明历史的真相,但是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
所以张一南老师说:“《世说新语》是一部心灵史。”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观点。我在讲《世说新语》的时候,就受到张一南的老师很多的影响。
同时我还非常喜欢戴建业老师所讲的《世说新语》,也推荐给大家他们的书——《戴建业讲世说新语》。戴建业老师就说:“《世说新语》是给现代人看的心灵解脱书。”他对这本书的读法理出了几个关键词。
首先叫作“贵族”。贵族在我们的汉语中差不多成了一个贬义词,我们可以不需要贵族。但贵族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晋朝的建文帝对贵族卞壸说,说:“卞壸,你如果要上战场,你一定要备几匹良马。”为什么呢?失败了以后好逃跑。卞壸就在朝廷上面,当场告诉皇帝,说:“我家世代深受国恩,在我这一代,如果国家首都晋城都被攻破了,我要良马何用?”
对,卞壸根本就不要良马,他根本就不想逃跑,他就要像钉子户一样,钉在战场上。其实卞壸是可以不上战场的,其实上了战场,哪怕仗打败了,他可以不死的。但他不仅上了战场,还把两个儿子也带上了战场,还坚守到了最后一刻。永不妥协。这就叫作贵族精神,它指的是担当。
戴老师就举了个例子:二战的时候,英国的伊顿公学55%的中学生都战死沙场,这就是贵族精神。它不意味着享乐,也不是特权,而是人身上高贵的责任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后退,不能逃跑。身份更高的人,就天然地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为国家作出贡献,为国家负责,与国家共存亡。
其次,贵族精神还要求一个人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则里记录了一个故事,叫作《梅花三弄》。它讲的是什么呢?
东晋有位大将军叫桓伊,他又叫桓子野,是个大军事家。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场战役,叫淝水之战里,总指挥是谢玄,这个桓子野是副总指挥。同时这个人又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笛子吹得特别好。还是个情种,一听到外面有美好的音乐,有人唱歌就激动得没办法。
有一次王子猷,就是雪夜访戴的那位,又出现了,他干了什么呢?王子猷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然后他乘着一艘船停泊在一个码头,叫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就从岸上路过。
桓伊和王子猷两个人根本不认识,然后手下就说这个人是桓伊,王子猷马上就让手下去转告桓子野说:“听说你的笛子吹得特别好,能不能给我吹一曲?”请注意,不是王子猷亲自去请人家吹奏,而是请了手下的人去。
桓子野当时是将军,地位已经非常高了,可是王子猷让手下的人去一说,桓子野居然就答应了。他下马来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连吹三曲。当时这个音乐惊天动地,太美了。吹奏完毕以后,这个桓伊上车就走,双方连一句话都没说,就此诞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
你说为什么这样呢?连个招呼都不打吗?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知音。桓子野优美的笛声需要般配的耳朵来欣赏,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两个人心灵高度的沟通,有深刻的理解,那根本不需要套路,《梅花三弄》结束,这种交流就完成了。
所以两个人不要按照世俗的客套来寒暄,不需要多说什么,彼此就懂得,这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你在这一刻的心心相印是超越了言语的,不需要别的关系。这就像是两朵云,它们飞到同一高度,不必纠缠。
这种“淡”就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用戴建业老师的话说,你是什么人,你就配有什么样的朋友,你的微信圈都是些什么鬼人,你就是什么鬼人。
我们再来看看,《世说新语》里所记录的洞见和智慧。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晋武帝和山涛的。晋武帝就是司马炎,山涛就是山巨源。
我们之前讲过一本书,叫《年轻人的国文课》,里面有一篇就讲到嵇康的千古佳作,叫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嵇康和一个叫山巨源的人绝交了,书友们可以再去温习一下,向嵇康学习应该怎么交朋友,应该怎么漂亮地跟人绝交以及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深交。
这个山巨源就是山涛,他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个政治家,是一个官员。他的官还当得挺大的,他当到了宰相。晋武帝是很欣赏他的,但是每次给山涛赏赐的时候,都赏赐得很少。过了好多年以后,大家还在议论这个问题,说:“他官这么大,皇帝那么喜欢他,为什么给他这么少的赏赐呢?”
有一天,谢安,就是“昔日王谢堂前燕”的那个谢家,谢安也是当年参加过《兰亭雅集》的一个人,谢安把他的几个侄子儿子找来在一起讨论,说:“你们几个小家伙说一说,晋武帝为什么每次赏赐东西给山涛都这么少呢?这么抠门呢?”
然后谢玄就站出来说:“我敢肯定,是山涛为人淡薄,不在乎能够得到多少赏赐,他根本就不想要东西。所以晋武帝每次在赏他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赏他的东西太少了。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我们的晋武帝为了成人之美,说,这个大臣,他是不喜欢这些物欲的,那我就少给他一点赏赐,让他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这样一来,皇上也很高贵,大臣也很高贵。”
这番话说得漂亮吧?这叫什么?就是机智,会说话。真正的贵族都是会说话的,因为他要经过大量的学习和训练,他要懂得人情世故,他要能够洞彻人心。
再讲一个关于机智的例子,就是孔融。我们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对吧?就这个孔融,他从小就以神童著称。在孔融七岁的时候,就跟随他的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有一个人叫李元礼,有盛名。他们去看望李元礼,门卫不让他们进去。
孔融就跟门卫说:“我跟你们的李元礼先生是世家通好,关系很深。”那个门卫就很害怕,得罪不起,马上就进去通报。结果孔融进去以后,李元礼一看见这个小孩,就很吃惊,说:“我从来没见过他,他怎么能跟我说世家通好呢?”
孔融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在骗人吗?他没有,落落大方,说:“我们家先辈跟你们家有师资之尊。”李元礼说:“我怎么不知道?”孔融讲:“这里面有个典故。”
我们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相传孔夫子向老子问过礼的,这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伟大的一次见面,叫“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姓什么呢?姓李,叫李聃。等于说老子就是孔夫子的老师。那么好了,对应一下,孔融姓什么?姓孔;李元礼,姓李。孔融说:“我们两家难道不是世家通好吗?”
对吧!难道我姓孔的人,没有拜过你们姓李的人为老师吗?大家听了以后都很惊讶,说这个小孩太了不起了,反应这么敏捷,然后自圆其说,逻辑很自洽。
结果这个时候有人就酸酸地,一位姓陈的老兄,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冒了一句,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什么意思呢?你小的时候很了不起,长大了也未必聪明。
孔融马上就接了一句话,说:“想君小时,必定了了。”大家有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这个姓陈的老兄说:“你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也不见得。”孔融就跟他说:“我想你小的时候大概很聪明吧!”言下之意就是你现在很不咋地。这反应很快。
我忽然想到一件事,今年我们去大理团建,有一位大理的书友董大妈带着我们到山上去摘梨子。那里还有几棵李子树,上面长的那个小果子,他们叫“海红”。小孩子们觉得好开心,长得很漂亮,就去摘。就发现那个手能够得着的地方,如果还能够留下一些果子,要么就是被鸟吃掉了半个,要么就非常的酸。
我就忽然想到有一个故事叫作《道旁苦李》,它也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它讲的是竹林七贤之一,叫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跟很多小孩一起出去玩,然后就发现道边有一个李子树,上面结了很多的果子。小孩们就爬到那个树上去争先恐后地摘果子。
只有这个七岁的王戎,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人家就问他,说:“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呢?”然后王戎就说:“这个树就在人来人往的道路边上,可是这果子还有这么多,那它一定是苦涩的。”结果把那个李子拿来一尝,果然是,叫“道旁苦李”,只有这个苦的李子才被剩下。
它用来比喻什么呢?比喻庸才,就是你真的没才华,你真的扛不住事儿,所以你才会被弃之不用,所以才没有人重视你。所以不要讲什么怀才不遇,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只要你有才,不管是正才、偏才、歪才、废才、鬼才,你有才就会被人看见。
所以有没有觉得,《世说新语》跟我们现代的生活也很对应,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可能大量的段子都会来自于这本书。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那个标签,叫“魏晋风流”,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玄心,就是九天玄女的“玄”。
什么叫作玄心?有三样东西:第一,有治学的头脑;第二,有洞见;第三,还要有深情。冯友兰先生当年就讲,说真风流的人必有深情。所以风流不是滥情,它是一种品格。
我们就来细说说,什么叫作深情呢?它不是指男女朋友谈恋爱时候,你侬我侬、卿卿我我。它指的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怀有的真挚感情,它非常广泛。我们来看看《世说新语》里面怎么来记录深情的人。
魏晋的贵族把生死看得很重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家记得吧,我们是讲过的,可以去听听,里面有一句话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在说,人的生死是最大的事,面临这个时刻,人怎么能够不痛苦呢?
《世说新语》里面就讲到很多生离和死别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是说一个叫卫玠的人,那是著名的美男子,而且是一个名士。他要渡过长江去避乱,此刻就面容凄苦、神情忧伤。
卫玠就跟身边的人说:“你看到如此广阔浩渺的长江,就不禁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一个人要是有感情的话,面对这种情景,怎么能排遣得了悲伤呢?”他就非常地痛苦,但是在为谁痛苦呢?为大好的河山和颠沛流离的百姓。
还有桓温。他在北伐前燕的时候路过金城,看到自己以前当琅琊内史时,在这里种过一棵柳树,那棵柳树现在长得很大了,十围那么粗。然后桓温就突然感慨,说:“树木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岁月的流逝呢?”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说完桓温就攀着那个树枝,拿着枝条,眼泪就流下来了。
这两个小故事里面,其实只是在讲两个情绪,就是卫玠面对长江叹息,桓温面对柳树感慨。但其实是在说什么呢?就是他们内心所怀有的那种对国家的深情。当时是五胡乱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南下入侵晋王朝,然后就迫使这些晋王朝的士族们南迁。很多大臣和百姓都是流着眼泪离开中原地区的。
他们的身份的认同感被摧毁了,疼痛就疼在这儿。看时间飞逝,生命如此的短暂,眼前日益粗壮的柳树和浩荡东去的江水,就让他们觉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不再是自然的景象,而是人心中的感情。
这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而是世人精神的慰藉。所以他们就把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上升到了永恒的悲情中间,就非常的开阔。
再来讲一个故事,说说人跟人之间的深情。讲的是那个协助司马氏南渡的名士,叫作顾荣,他在洛阳的时候去参加一个聚会。魏晋时期聚会上流行烤肉,在火上炙烤,我估计跟我们现在录的那个淄博烧烤差不多。
顾荣就发现,那个端着盘子给他们送烤肉的仆人流露出很想要尝尝这个烤肉滋味的表情,但是他身份很低,他就不敢。所以顾荣就把自己的那一份烤肉送给了这个人。跟他一起坐在酒席上的人就开玩笑,说:“你这么做很不体面。”顾荣就说:“他每一天给别人端烤肉,但始终没有尝到烤肉究竟是什么滋味,哪有这样的道理呢?”他就心下不忍。
后来就发生了永嘉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每到了危急的关头,总有一个他不认识的人来帮助他。顾荣就问这个人,说:“你为什么一直帮我呢?”然后才知道,这就是当时在宴席上的那个仆从,他曾经把自己的烤肉分给他了。
你看,心里面有情义的人,他其实在帮助别人、在给别人温暖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能够得到回报,但就像江水滔滔地流去,会化作雨再回来。人跟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情谊往来,绵绵不绝。这就是在讲人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叫“推己及人”。
那么一个有情的人会怎么样对待万物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支道林爱鹤。支道林也是一个名士,他特别喜欢仙鹤,有人就送了他一对。可是仙鹤就是会飞走的,支道林就舍不得这些仙鹤,就把它们的羽毛剪掉。
鹤张开翅膀发现不能飞了,然后就低着头看着自己的翅膀,非常沮丧,一点都不高兴。然后支道林就看着这个鹤,突然之间就看懂了。他说:“这个鹤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鹤唳九霄,它们应该有直上云霄的姿态,怎么会甘心成为别人观赏的玩物呢?”所以支道林就把这个鹤的翅膀养好,然后放它们离开。
这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爱别人。我们常常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上,可是你是为他好,他真的认为这样是好吗?就像这对鹤,鹤的天性是什么?是自由,是翱翔于九霄之上。
可是你把它养在自己的身边,就像现在很多人养猫猫狗狗一样,他给它穿鞋子,给它打扮,给它剪毛。真的是这个小猫和小狗喜欢的吗?不是,所以它们叫作宠物。什么叫作宠物?就是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是低等的,所以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是支道林不是这样想,他爱鹤,他想把鹤留在他的身边,可是突然发现鹤并不愿意这样,鹤的内心并不快乐,所以他就推己及鹤,叫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是更重要的一点,叫作“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我觉得我喜欢你,我就想把你留在身边,但是这叫“己所欲”,但是鹤不愿意,所以我放你自由,所以真正的爱是成全。
当支道林让那个鹤翱翔于青天碧宇之间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快乐,所以宗白华先生有一个文章,叫作《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他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所谓深情叫合乎自然。
我读到这一段,就想到郁达夫有两句话,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恐情多累美人”,我就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就是魏晋士人的风情,它是可以被感知的。
很多熟悉《后宫·甄嬛传》的人可能会记得一段剧情,就是甄嬛被赶出甘露寺以后,她就生病了,一直高烧不断。那个果郡王就很着急,最后怎么样给甄嬛降温呢?就是果郡王脱掉自己的衣服,就躺在那个雪地里面,把自己冻成一根冰棍,然后再回到房子里面,抱住甄嬛,用身体给她降温。
大家觉得这种情景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面。实际上,这是魏晋的时候真实发生过的,就记载在《世说新语》里。那个男主人公的名字叫作荀粲,荀粲是什么人呢?他的父亲很有名,被曹操称作“吾之子房”,就是曹操特别欣赏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叫作荀彧。荀粲就是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父亲。
他娶了谁呢?他的妻子是曹操的从弟曹洪的女儿,也是世家之女。结果这对夫妻两个人感情就特别好。有一年的冬天,他的妻子就生病了,发烧,然后荀粲就用自己的身体冻成冰棍来给她降温,但是妻子还是亡故了。在他的妻子亡故以后,荀粲就特别的痛苦。
他的朋友就来安慰他,开解他说:“一个女人最难得的就是才色并茂,你那个亡妻虽然容颜绝世,但是在才情方面也并不是那么的亮眼。”意思就是你还是会遇到更好的人的,你不要放弃。
荀粲怎么回答呢?他说:“佳人难再得。虽然我的亡妻没有倾城的才情,但是对我来讲,再也遇不到她这样的人了。”说罢,荀粲就悲伤到不能自已,很快就去世了,只活了二十九岁。
这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讲过《小王子》里面的独一无二。她当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可是对我来说,世间只有她最好。所以读《世说新语》,我常常会很感动。
因为那个时代,其实人们活得很压抑,命运都不能自主,颠沛流离。个体是特别渺小的,但是就有这么一些人,那么认真和干净地活过。他们把个人的尊严和感情看得那么重要。
再来讲一个我印象很深的小故事,叫作《驴鸣》。这个故事发生在谁身上呢?我们往后听,发现名头都很大。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死掉了,曹丕——魏文帝就很痛苦,他就去给王粲送葬。这场送葬,真是历史上最别开生面的一次葬礼。为什么呢?曹丕当时是太子,他就给王粲举行了国葬。
国葬,当然大家一听就觉得应该非常的隆重,很庄严,对吧?曹丕就把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然后看着大家都站在这儿,非常沉默,他就说:“王粲生前最喜欢的是什么呢?就是他爱听驴叫。现在在座送葬的各位,既然我们是为了让王粲高兴,我们就每个人学一声驴叫来送他,我来带头。”然后曹丕就抬起头,“嗷”的叫了一声。
我就是通过这一声驴鸣,爱上魏文帝的。因为在不少的典籍里,曹丕都是一个小心眼的、很刻薄的形象,而且他也挺二的,所以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你看一下,就曹丕其实自己的诗歌也写得很好。可是注意一下他的诗歌和行为,就看到很多事上,他就是有巨大的矛盾性。
有的时候他会这么做,有时候他会那么做,既有情又无情。比如他就在王粲的坟前可以带头学驴叫,这是很让人感动的。但是转眼,他就把王粲的两个儿子都干掉了,他又非常的无情。所以人就是很复杂。
《世说新语》里面记录文学、书法、艺术、审美、生活、别离,你常常会看到很多荒诞的东西,就是因为它接受人的复杂性。它说出复杂的人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究竟是选择了什么样的活法。这些故事就叫作“魏晋风骨”。
从这一个一个故事里,或许我们能看到,也能感受到后世常常仰望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之中人的风貌。南京博物馆里面保存了一幅砖画,叫作《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这个砖画上把竹林七贤的聚会情景,整个刻画了出来,非常生动和传神。竹林七贤都有谁呢?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每个人在《世说新语》里面都留下了一把故事。
如果我们去看这个砖画,你想象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我们就好像可以穿越到正始年间曹魏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战争频频爆发。
士人们在这个时候,其实活得是非常痛苦的。他的觉醒始终夹杂着现实的腥风血雨。一方面,对于死亡是很焦虑的;另一方面,又对于生命有一种热切的渴望。然后在政治的转换中,觉得左右为难,总在夹缝里。
所以魏晋士人的心中那个主基调是什么呢?是悲剧。就是在这种生存悲剧的催动下,他们形成了一种深情之美。在混乱的时期,嵇康依然要抚琴,他气质清冷,龙凤之姿,嵇康的故事我们之前也讲过,所以在这里不再大量地重复。
但是嵇康有一个主张,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他也根本不把统治者放在眼里。怎么样呢?他说:“我要任逍遥,任自然。”所以嵇康多次蒙受征召都不肯出来做官,他干什么呢?就在家里弹琴,然后清谈冥想。还爱干什么呢?就打铁。嵇康非常的白,然后个子又高,长得又非常帅,脱光了上半身在那里打铁,你觉得这是一幅很奇怪的画面。
竹林七贤中排名第二的,就是阮籍。他写过长达五千字的《大人先生传》。阮籍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特别爱喝酒。为了喝酒,他就去当那个步兵校尉。为什么呢?因为步兵校尉就可以看管酒库,可以喝酒。
他曾经因为邻居的老婆长得很好看,就经常到那里去买酒,喝醉了就直接睡在人家那个女人的旁边。他就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他觉得坦荡荡,喝多了就躺下睡了。
阮籍因为名气很大,又是名士的领袖人物之一,所以司马氏就想要跟他结亲。但是他就是讨厌权贵,想要远离那个黑暗的政治圈。阮籍为了回绝掉这门亲事,他就一连喝醉了六十多天,都没有清醒。
每一次人家那个媒人来、说客来、司马家的人亲自来看,阮籍都烂醉如泥,根本没办法好好地谈。所以这个亲事就黄了。那个时候有一个儒家的高官,叫何曾。他就很看不惯阮籍,就劝司马氏把他杀掉。
但是还好,司马氏没有那么的无趣和阴险,就说:“阮籍就是这么一个人,也挺有趣的。”所以这件事就作罢了。
所以就能够看出这些竹林七贤们不被我们理解的种种不靠谱行为,其实背后有一个词,叫作“不合作”。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哲学,他就是因为我不赞同你,所以怎么办呢?我反抗不了,那我就不合作。
也正因为这样,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就有些被神化了或者被传奇化了。但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人欣赏竹林七贤们对名教的鄙视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他们要保有独立的尊严和人格。
《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小文章,说的是阮籍家的人都特别能喝酒,阮籍有一个侄子阮咸,就是竹林七贤里面的一个,他也是个大酒鬼。而且他喝酒的时候,做派非常的豪放和潇洒,他就直接用那个大坛子对嘴喝。
你想,看过那个东方不败吗?就拿个酒坛子这么喝。而且由于他每天都在喝酒,他们家的那个猪一闻到酒味就会凑到他的身边来。走地猪也十分潇洒,发现阮咸在喝酒,然后凑到他身边,也就凑过来跟他挤在一起喝。
人和猪一起来喝酒,这太奇怪了吧?但是它很自然。英国有一句谚语——我宁与哲学家同悲,不与槽猪同乐。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阮咸的态度是什么呢?我哪怕跟这些自然的走地猪在一起喝酒,我也不去摧眉折腰事权贵。
这些言行都被《世说新语》记录下来,一则一则,全是小事,它不记大事。可是你能够通过这些细节看清楚一个人。所以《世说新语》能够千古魅力不衰,正在于它记录了一个一个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风流名士。这些人普遍重情、伤情,重视生命价值。
比如其中的王戎,他的儿子夭亡了,王戎就非常的悲痛,然后人家就来劝解他,说:“就是一个抱在怀里的小孩,他什么都不懂,你何至于这么难过呢?”
然后王戎就讲了一段话,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就是讲,只有我辈才是真正的有情之人,才会对朋友、对兄弟、对妻儿投入全部的感情,这才是生命中深情的体现。
所以这些名士们有玄心,有洞见,更有深情。他们挣脱的是礼教的束缚,他们反抗的是那个黑暗的政治。他们把自由的精神和真实的感情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既有对生命的珍惜,也有对永恒的思考。
这一本《世说新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读不尽的魏晋,道不尽的深情,让我们即便和书中的人天人永隔,但是多年后翻开这本书,却犹如和他们对坐。无论千年百年,也可以在这群名士身上看到人性中闪闪发光的那一面。希望你也喜欢这本书——《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