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向着阳光前进前进前进进

只有烂工作才要求“专业对口”

2016-05-03  本文已影响1375人  涛心涛肺

“教语文,不仅仅是教语文,那可是教一个民族的根。你是在教育这个孩子今后一辈子情感的根,不说别的,你谈恋爱是要语文的,哄老婆也是要靠语文的。”这是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教育改革专场访谈上的一句话。作为历史学这个“冷门专业”曾经的毕业生,我们向来跟中文系是“同气连枝”,因此,听了郑强校长的这句话,我顿时有了一点“扬眉吐气”的感觉。

如果你是在大学读的中文、历史等基础学科,肯定会经常遇到“你们毕业了之后做什么工作”之类的问题;倘若是读的是哲学,说不定还会被额外补上一个请求:“赶快给老子算一卦!”在一个制造业大国里,文史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求职时因“专业不对口”而遇挫是“必然”的。但在2014年10月份,媒体公布的“最难就业的15个专业”榜单上,“领衔主演”竟然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而文史哲等“冷门专业”却无一上榜。

何以至此呢?仅仅用“风水轮流转”来解释是不恰当的。基础学科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思维能力,而非学习现成的、可以立即在工作中派上用场的知识;从短期内来看,这些在求职时“对不上口”的知识,可能真的是无用的,但这些无用之识对一个人的塑造是长期的。以叱咤风云的“92派”企业家为例,这批企业家群体有一个共同点是:绝大部分都是文科生,极善于表达,甚至是很雄辩。而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在跟别人的交流中,肯定能掌握很多的主动权,并且,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显得更有魅力,吸引别人主动来跟他们交往。

长期以来,我非常好奇的一个事情是:为何绝大部分作家都不是中文系培养出来的、实力派画家和歌手大多不是“专业对口”的、也鲜有大政治家毕业于“政治学”专业,而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却都是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律师都是法学院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翻译都是外语学院培养出来的?刚刚,豁然开朗——工程师的岗位一般都需要严格的专业对口自不必说,除此而外,便是那些技术性、工具性比较强,但却对创造性要求不高、能够“熟能生巧”岗位,通常都需要“专业对口”而那些对天分、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要求极高的差事,通常都不需要专业对口。

所有专业的设置都“跟市场接轨”,学生毕业后全部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那是职业培训所,而非大学。对求职者而言,务必要专业对口才能胜任的,那是插进螺孔里面的螺丝钉,而非操作螺丝钉的人;是被驯服了但又技能有限的猎狗,而非指挥猎狗的猎人。我们在应聘一个普通小职员的时候会把专业对口看得很重,但没有哪个人在谋取国家主席或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职位时会因自己的“专业不对口”而感到沮丧,况且,高校的专业设置中也不存在“国家主席”这个专业啊。你希望做猎狗还是猎手?如果你更倾向于后者的话,请别纠结于自己的专业是否对口。

那些需要严格“对口”才能就业的应用型很强的专业,一旦供过于求,立马失业。前几年,在光伏产业的鼎盛时期,江西等地办了很多光伏学院,专业设置倒是很合理,毕业生的收入也很高;但在光伏行业不景气的时候,那些学校的毕业生,真是要多惨有多惨——因为,专业太对口了,反而有了局限性,导致可选择的面太窄;假如是像我一样学的是个“无用的专业”,他的选择面就很广——我既做过产品开发,也做过销售,后来又做媒体。我在历史系的同学,毕业后有做会计师的、做银行风险管理的,还有做广告文案的,并且还都做得不错。(一朋友说:“有时候,职业技能反而会成为一个壁垒,让你的职业选择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如果干脆啥都不会,反而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了。”)

2013年5月份,我在改行进媒体面试时说:“在今天来面试的人中,我应该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既没有媒体工作经验又既专业不对口的吧,从销售转到媒体,算是半路出家。”然后,我又话锋一转:“但是,我最近通过马克吐温、欧亨利、王小波、黄仁宇等人的经历,总结出一个规律: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里,半路出家的人,要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人更加有可能取得出色的成就—不是绝对数字,而是比率,譬如,科班出生者十个里面只有三个能混出个模样,而半路出家的,十个里面则可能有五六个都混得不错。

看着他们脸上惊讶的表情,我知道自己的谬论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便接着补充道:“这看似奇怪,实则在逻辑上很容易解释——一个人科班出身去干一份差事,大都是出于本能和习非惯,是为了混口饭吃,与爱好志趣关系不大,所以不会怎么投入;而当一个人选择半路出家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要么是兴趣浓厚、破釜沉舟自断后路,要么是其他路都走不通,因此会格外投入,既然已经不存在备胎项了,当然能在这个新领域投入极大热情并取得成就了。” 我就这样,硬是通过玩弄逻辑,将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劣势给说成优势了。

所以,尚在学校的同学们,请不要寄希望于一定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我想,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你得考虑,如果专业不对口,该怎么办?最好是,在本专业之外,尽量多学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在有限范围内的“通才”;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能够学习新的技能,这样,面对一份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你尽管在刚进去的时候无法胜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就能干得很出色了。

再就是,如果刚学到了什么东西,就期望它能立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想就太功利了。

前年春节时,去一中学同学家,同学老爸一听我大学学的专业是历史而工作竟然是销售,就说:“这娃,学到的东西都没有用上啊。”我说:“我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尽管没有在工作中直接派上用场,却在谝传、聊天和吹牛的时候用上了。”苏子曰:“扯淡和吹牛,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用之识对我的最重要用处,是让我变成一个会聊天会扯淡的人,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觉得跟我聊天非常有意思,他们很喜欢和我聊天。”所以说,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专业的东西就浪费了,它们其实都在间接地发挥着作用。

再回到开头那句话“哄老婆靠语文”,其实,那些“不对口”的知识,只要用得妙,都可能用来骗女人、哄老婆;不仅能用来骗女人,而且,还可以勾引女人来倒追。有两种男人最有可能被女人倒追:搞体育,并且颜值也很高的;搞文艺的——似乎,搞文艺的男人一旦让女人癫狂起来,哪怕穷点儿也无所谓、长得丑点也无所谓、生活自理能力差点儿也无所谓。并且,从苏格拉底、卢梭、马克思、钱钟书、王小波、李安等人的经历来看,这些“无用的男人”,即便是“专业不对口”,也不会“抬不起头”。毕竟,哄老婆,是不需要“专业对口”的,而且,专业不对口的,反倒可能更会哄一些。

去年,有一次,我这个“专业不对口”的人在微信上发了一句话:“最好的伴侣,就是那种能够勾引出你更多的笑声的人。”反响很好。有人在评论中说“勾引”这个词很销魂,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个人更销魂啊。其实,我写这句话,是为了给某人“洗脑”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次,这个小妞突然问我:我经常用“哈哈哈哈”回复你,你有没有觉得单调乏味?  我说:没有啊。每次,你“哈哈哈哈”的时候,我都自动翻译成了“你就是最好的伴侣”,因此,格外得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